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鬱經行先後無定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鬱經行先後無定期

病名:見於《中醫婦科學講義》,屬經行先後無定期之證型,因肝氣鬱結、疏泄失常所致。
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司血海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不遂,憤怒憂思,或精神長期抑鬱,則肝氣失於調達,氣機逆亂,影響血海蓄溢功能。血海不寧,經血調控失序,故見月經週期紊亂,或先或後,無固定規律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月經異常:經期先後不定,經量多寡不一,色偏紫紅,質地稠黏,行經不暢,或有血塊。
  • 肝鬱氣滯證:胸脅脹滿,乳房脹痛,抑鬱寡歡,時常嘆息,或伴少腹脹痛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偏紅,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或弦細。

治法
疏肝解鬱、調理氣血為主,使肝氣條達,血海蓄溢有度。

常用方劑

  1. 逍遙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    • 組成: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薄荷、煨薑。
    • 功效:疏肝健脾,養血調經。適用於肝鬱兼脾虛者。
  2. 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
    • 組成:柴胡、香附、陳皮、白芍、川芎、枳殼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疏肝行氣,活血止痛。適用於氣滯明顯者。

加減運用

  • 若肝鬱化熱,見口苦咽乾,加丹皮、梔子(如丹梔逍遙散)。
  • 若血瘀明顯,經行不暢有塊,加丹參、益母草以活血調經。
  • 若兼腎虛,腰膝痠軟,可酌加菟絲子、杜仲補腎固衝。

中醫理論延伸
肝鬱不僅影響月經週期,長期氣機不暢更可能進一步導致肝鬱化火氣滯血瘀,引發經痛、閉經等症。此外,肝鬱克犯脾胃,亦可見納差、腹脹等兼證,故臨床需整體辨證,調暢氣機為要。

此證型反映中醫「肝為女子先天」之說,強調情志與婦科疾病密切相關,治療上除藥物外,亦需注重情志調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