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鬱黃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鬱黃疸
肝鬱黃疸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清代醫家余聽鴻所著《診餘集·黃疸》。此證多因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影響脾胃運化,濕濁內生,鬱而化熱,濕熱熏蒸肝膽,膽汁外溢肌膚所致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突然嘔吐、發熱、周身疼痛,熱退後則面目及全身發黃,色澤鮮明如橘皮。伴隨症狀可包括脅肋脹痛、脘腹痞悶、食欲不振、口苦咽乾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弦數等。此類黃疸屬「陽黃」範疇,與寒濕內阻之「陰黃」有別。
病因病機
- 肝氣鬱滯:情志抑鬱或忿怒傷肝,導致肝失條達,氣機不暢。
- 脾失健運:肝鬱乘脾,脾胃升降失常,水濕停聚,鬱久化熱。
- 膽汁外溢:濕熱蘊結肝膽,逼迫膽汁不循常道,外溢肌膚而發黃。
治療原則
以疏肝理氣為主,佐以健脾利濕、清熱退黃。常用方劑如:
- 柴胡疏肝散加減:疏肝解鬱,調和氣血。
- 茵陳蒿湯合五苓散:清熱利濕,退黃健脾。
若兼見血瘀徵象(如舌質紫暗、黃疸晦滯),可酌加丹參、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。
鑑別診斷
需與其他黃疸類型區分:
- 濕熱黃疸:熱象更顯,口渴煩躁,苔黃厚膩。
- 寒濕黃疸:黃色晦暗,畏寒肢冷,脈沉遲。
- 急黃(熱毒熾盛):發病急驟,高熱神昏,屬危重症候。
肝鬱黃疸反映了中醫「肝主疏泄」與脾胃運化的密切關係,治療上注重調暢氣機,標本兼顧,以恢復肝膽脾胃之協調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