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鬱黃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肝鬱黃疸是一種中醫病證名,見於《診餘集·黃疸》。其證候為忽然嘔吐、發熱、遍體疼痛,熱退則面目俱黃。治療上宜疏肝理氣,健脾利濕。

肝鬱黃疸的病因病機,主要為肝鬱氣滯,脾失健運,濕熱內蘊。肝主疏泄,主藏血,若肝氣鬱結,疏泄不利,則可導致氣滯血瘀,痰濕內生,進而化熱化火,灼傷肝陰,導致肝鬱化火、肝火犯脾,脾失健運,濕熱內蘊,聚集於體表,形成黃疸。

肝鬱黃疸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面目、皮膚、鞏膜等均可出現黃染,程度不一。
  2. 全身倦怠乏力,食欲不振,噁心嘔吐,腹脹腹痛,大便溏薄,小便黃赤。
  3. 舌質紅,苔黃膩,脈弦滑。

肝鬱黃疸的治療,以疏肝理氣、健脾利濕為主。常用方藥有柴胡疏肝散、香砂六君子湯、茵陳蒿湯等。

肝鬱黃疸的預後,一般較好,但若治療不當,或病情嚴重,則可導致肝功能損害,甚至死亡。

肝鬱黃疸的飲食調理,應以清淡易消化、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為主,如新鮮蔬菜、水果、豆製品、瘦肉等。忌食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、不易消化的食物。

肝鬱黃疸的日常護理,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2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飲食清淡,不暴飲暴食。
  4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5. 定期複查,遵醫囑服藥。

肝鬱黃疸是一種常見的中醫病證,其病因病機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上宜辨證施治。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,並注意日常護理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