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
名詞介紹


肝鬱

肝鬱是指肝氣鬱結不舒的病證。多由情志抑鬱,氣機[1]阻滯所致。臨床表現為兩脅脹痛,胸悶不舒,噯氣頻作,食欲不振大便不暢,舌苔薄白,脈弦。

病因

肝鬱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• 情志抑鬱肝主疏泄,主藏血,喜條達而惡抑鬱。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可導致肝鬱。
  • 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生冷油膩之物,可損傷肝脾,導致肝鬱。
  • 外邪侵襲:外邪侵襲人體,可導致肝氣鬱結。
  • 其他因素:如長期勞累,熬夜,過度疲勞等,也可導致肝鬱。

臨床表現

肝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• 兩脅脹痛:肝鬱氣滯,可導致兩脅脹痛。疼痛部位多位於肝區,即右側胸肋部。疼痛性質多為隱痛、脹痛,可伴有壓痛。
  • 胸悶不舒:肝鬱氣滯,可導致胸悶不舒。胸悶的部位多位於胸骨後,可伴有氣短、心悸等症狀。
  • 噯氣頻作:肝鬱氣滯,可導致噯氣頻作。噯氣多為酸臭味,可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。
  • 食欲不振:肝鬱氣滯,可導致食欲不振。食欲不振多表現為不想吃飯,吃飯時沒有胃口,吃一點就飽。
  • 大便不暢:肝鬱氣滯,可導致大便不暢。大便不暢多表現為便秘,大便乾燥,排便費力。
  • 舌苔薄白:肝鬱氣滯,可導致舌苔薄白。舌苔薄白多表現為舌苔白而少苔,舌質淡紅。
  • 脈弦:肝鬱氣滯,可導致脈弦。脈弦多表現為脈搏有力,節律不齊,弦而有力。

診斷

肝鬱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相關檢查,可以做出診斷。

治療

肝鬱的治療以疏肝解鬱[2]為主。常用中藥有柴胡、白芍[3]香附、青皮[4]川芎等。常用方劑有逍遙散[5]柴胡疏肝散等。

預防

肝鬱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•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抑鬱。
  • 飲食清淡,避免過食肥甘厚味、生冷油膩之物。
  • 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•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注意事項

肝鬱患者在治療期間,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• 遵醫囑服藥,不要自行停藥或加減藥量。
  • 飲食清淡,避免過食肥甘厚味、生冷油膩之物。
  •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•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  •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抑鬱。

結語

肝鬱是一種常見的肝病[6],其臨床表現主要有兩脅脹痛、胸悶不舒、噯氣頻作、食欲不振、大便不暢、舌苔薄白、脈弦等。肝鬱的治療以疏肝解鬱為主,常用中藥有柴胡、白芍、香附、青皮、川芎等。肝鬱患者在治療期間,應注意遵醫囑服藥,飲食清淡,注意休息,保持心情舒暢。

參考資訊


  1. 氣機_百度百科

  2. 疏肝解郁汤 - 百度百科

  3. 白芍【中药】【中医百科】

  4. 青皮【中药】【中医百科】

  5. 逍遥散_逍遥散的组成、功效、方解、适应证、药理作用、用法用量_医学百科

  6. 肝病(发生在肝脏的病变)_百度百科

詳細了解肝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