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壅
肝壅為中醫病證名,指肝氣壅滯不暢所引發的病理狀態,屬肝系疾病範疇。其名首見於《素問·大奇論》,原文載:「肝壅,兩胠滿,臥則驚,不得小便。」揭示了肝壅的核心臨床表現與病機特點。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若情志不遂、氣機鬱結,或外邪侵擾,導致肝氣運行受阻,壅滯於經絡臟腑,即形成肝壅。肝經循行於脅肋,故氣滯不通則見「兩胠滿」(即兩側脅肋脹滿);肝藏魂,氣壅擾魂,故「臥則驚」;肝主疏泄水道,氣滯影響三焦氣化,故可兼見「不得小便」之症。
臨床表現
肝壅以肝經氣機壅滯為主要特徵,常見症狀包括:
- 脅肋脹滿:肝經布脅肋,氣滯則脹痛或悶塞感,甚則影響呼吸。
- 夜臥驚悸:肝氣壅遏,魂不安舍,易現睡眠不寧、多夢易驚。
- 小便不利:肝失疏泄,三焦水道不暢,排尿困難或尿意頻而量少。
- 情緒波動:兼見煩躁易怒、抑鬱寡歡等情志失調。
辨證與治法
肝壅屬「肝氣鬱結」之重症,需與肝鬱、肝火等證相鑑別。其治療以「疏肝理氣、通壅散滯」為大法,經典方劑如:
- 柴胡疏肝散:疏解肝鬱,調和氣機,適用於脅痛脹滿。
- 逍遙散:養血健脾兼疏肝,適合氣滯兼脾虛者。
- 沉香降氣散:針對氣壅逆亂,降氣開鬱。
若肝壅化熱,可佐以梔子、黃芩清泄鬱火;若久病入絡,則需配合丹參、鬱金等活血通絡之品。
古籍延伸
除《素問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「肝氣壅塞」之變證,強調「氣行則血行,氣滯則血瘀」,後世醫家多從氣血關係論治肝壅,進一步發展出調氣活血並行的治法。
肝壅一證,體現中醫「氣機理論」的核心,臨床需細察病因,辨明兼夾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