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癰
定義與概述
肝癰乃中醫病名,屬內癰範疇,指發生於肝臟之癰疽病變。《素問·大奇論》首載:「肝雍,兩脅滿,臥則驚,不得小便。」此處「雍」與「癰」通假,後世醫家多稱「肝癰」。其病位主要在肝經所過之期門穴附近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肝膿瘍、化膿性膽囊炎或肝包蟲囊腫等疾病。
病因病機
肝癰之形成,主要與下列因素相關:
- 肝經濕熱:長期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蘊結肝經
- 情志鬱結:七情所傷,肝氣鬱滯,久則化火,灼津成痰
- 外感邪毒:風熱毒邪侵襲,內傳肝經,與內在濕熱相搏
- 跌撲損傷:外力所傷,氣血瘀滯,鬱久化熱成癰
其基本病機為肝經氣血壅滯,濕熱痰火互結,血敗肉腐而成膿。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肝癰憤鬱氣逆成,期門穴腫更兼疼,臥驚胠滿溺不利,清肝滋腎即成功。」
臨床表現
初期症狀
- 期門穴處隱隱作痛,觸之微腫
- 痛引脅肋,咳嗽、轉側時加劇
- 惡寒發熱,脈弦數有力
- 口苦咽乾,小便黃赤
釀膿期
- 局部腫痛加劇,拒按明顯
- 脅肋脹滿,呼吸不利
- 身熱不退,或寒熱往來
- 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潰膿期
- 膿腫破潰,可見咳吐膿血或便下膿血
- 膿液多呈咖啡色,氣味臭穢
- 伴隨身熱漸退,但正氣耗傷
- 舌質轉淡,苔薄,脈細數
診斷要點
- 望診:患者多呈痛苦面容,右脅部或見腫脹
- 聞診:潰後咳吐或便下之膿液多有腥臭氣味
- 問診:詳細詢問疼痛性質、發熱情況及二便
- 切診:期門穴處壓痛明顯,或可觸及腫塊
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肝癰者,期門穴必隱隱作痛,微腫,手不可按,轉側不便,側臥則驚,小便不利。」
辨證分型
1. 肝經鬱熱證
- 主證:脅肋脹痛,口苦咽乾,煩躁易怒
- 舌脈: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
- 治法:疏肝清熱
- 方藥:柴胡清肝湯加減
2. 濕熱蘊結證
- 主證:身熱不揚,脘悶納呆,小便黃赤
-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- 治法:清熱化濕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合黃連解毒湯
3. 熱毒釀膿證
- 主證:局部腫痛劇烈,身熱不退
- 舌脈:舌絳苔黃燥,脈洪數
- 治法:解毒排膿
- 方藥:仙方活命飲加減
4. 正虛邪戀證
- 主證:膿潰後低熱不退,神疲乏力
- 舌脈:舌淡紅少苔,脈細弱
- 治法:扶正托毒
- 方藥:托裡消毒散加減
治療方法
內治法
初期:
- 疏肝解鬱:柴胡、鬱金、香附
- 清熱解毒: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
- 代表方劑:柴胡清肝湯、化肝清毒湯
釀膿期:
- 清熱瀉火:黃連、黃芩、梔子
- 化痰散結:浙貝母、瓜蔞、半夏
- 代表方劑:黃連解毒湯合宣鬱化毒湯
潰膿期:
- 排膿解毒:桔梗、薏苡仁、冬瓜子
- 養陰生肌:沙參、麥冬、天花粉
- 代表方劑:疏肝滌痰湯加減
外治法
- 敷貼法:初期可用金黃散外敷期門穴
- 針灸法:取期門、肝俞、陽陵泉等穴,瀉法
- 引流術:膿成後可考慮切開引流,參照腸癰治法
預後轉歸
肝癰預後與治療時機密切相關:
- 早期正確治療,多可消散於無形
- 膿成後及時排膿,配合內服藥物,亦可痊癒
- 若遷延失治,可能導致毒邪內陷,變生他證
《外科心法要訣》強調:「肝癰初起宜急治,遲則成膿難消散,清肝瀉火是正治,膿成當用托裡方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