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遺

病證名,指因肝臟功能失調而引發遺精的病症,屬中醫「五臟遺精」之一。歷代醫家認為,肝主疏泄,與情志、筋脈密切相關,若肝氣鬱滯或肝火亢盛,可擾動精室,導致精關不固而遺泄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氣鬱結:情志不遂、抑鬱惱怒,致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久則化火,下擾精室。
  2. 肝經濕熱:濕熱蘊結肝經,循經下注,迫精外溢。
  3. 肝血不足:肝藏血,血虛則筋失所養,兼虛火內動,引發遺精。
  4. 肝膽不寧: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述「肝熱膽寒」,膽氣虛怯而肝熱上擾,心神不穩,夜寐多夢而遺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遺精頻作,色青或夾瘀滯(《醫宗必讀》謂「色青而筋痿」)。
  • 兼見脅肋脹痛、口苦咽乾、急躁易怒等肝鬱化火之象。
  • 或伴頭暈目眩、肢體麻木等肝血不足之徵。
  • 若肝膽不和,可現驚悸失眠、夢交遺泄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醫宗必讀》指出肝病致遺者,多與筋脈失養相關,強調肝主筋的功能異常。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提出「肝熱膽寒」證型,以溫膽湯加人參、茯神、棗仁、蓮肉調理,旨在清肝溫膽、安神固精。

治法方藥

  1. 疏肝瀉火:適用於肝鬱化火者,方選柴胡疏肝散加黃柏、梔子。
  2. 清利肝經濕熱: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清熱兼固精。
  3. 養血柔肝:肝血虛者,可取補肝湯合酸棗仁湯,滋養肝血以安神止遺。
  4. 調和肝膽:仿《張氏醫通》溫膽湯加減,佐以安神之品如蓮鬚、芡實。

相關概念
肝遺與「心遺」「腎遺」等皆屬內傷遺精,需辨臟腑虛實。其病機多涉及肝之疏泄失常,與西醫所謂自律神經失調或情志因素相關,然中醫治療重於整體調肝,非獨治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