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陽眩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陽眩暈
肝陽眩暈為中醫病證名,屬眩暈範疇,主要由情志失調、煩勞過度,或肝陰長期耗損,導致肝陽偏亢、上擾清竅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肝陽上亢」,與肝之陰陽失衡密切相關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長期鬱怒不解,或思慮勞神,易使肝氣鬱滯,久而化火,灼傷肝陰;或腎陰虧虛,水不涵木,皆可致肝陽無制,上衝頭目,發為眩暈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頭暈目眩,時輕時重,多伴頭痛(尤以脹痛或跳痛為特徵),情緒波動時症狀加劇。陽亢擾神,則見睡眠不寧、多夢易驚;肝火偏旺者,易怒煩躁,面紅耳赤,口苦咽乾;若兼肝陰不足,可見雙目乾澀、視物模糊,舌紅少苔,脈弦細數。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高血壓、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疾病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肝陽上亢
- 主證:眩暈劇烈,頭痛且脹,耳鳴如潮,急躁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治法:平肝潛陽,清火息風。
- 方藥:天麻鉤藤飲加減。方中天麻、鉤藤平肝息風;石決明潛陽鎮逆;梔子、黃芩清泄肝火;牛膝引血下行。若兼痰熱內擾,可加竹茹、膽南星化痰降濁。
-
肝腎陰虛,陽亢風動
- 主證:眩暈日久,腰膝酸軟,心煩少寐,舌紅少津,脈弦細。
- 治法:滋養肝腎,育陰潛陽。
- 方藥:杞菊地黃丸合二至丸加減。枸杞、菊花清肝明目;熟地、山茱萸滋補肝腎;女貞子、旱蓮草增強養陰之效。若陰虛火旺明顯,可加知母、黃柏瀉相火。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肝陽眩暈與「五行相生相剋」相關:肝屬木,腎屬水,水能涵木。若腎陰不足,無法滋養肝木,則肝陽易亢。此外,肝陽上亢可進一步影響他臟,如橫逆犯胃致嘔逆,或化風挾痰上蒙清竅,引發中風。治療時需注重「標本兼顧」,急則治標以潛陽,緩則治本以滋陰,並配合調暢情志,方能收效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辨證論治」之特色,臨床需細察陰陽虛實,靈活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