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陽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陽頭痛
肝陽頭痛為中醫病證名,屬內傷頭痛範疇,主要由肝陽上亢、風陽上擾清竅所致。其病因多與情志失調、肝鬱化火,或腎陰虧虛、水不涵木有關,致使肝陽偏亢,上衝頭目,擾動髓海而成。
病因病機
肝為剛臟,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長期情志不遂,鬱怒傷肝,則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性炎上,循經上擾巔頂;或素體陰虛,肝腎精血不足,陰不制陽,肝陽偏亢,風陽內動,上冒清空,均可發為頭痛。《類證治裁·頭痛》云:「內風擾巔者,筋惕,肝陽上冒,震動髓海。」即指此類病機。
臨床表現
- 頭痛特徵:頭痛多發於頭之兩側或巔頂,呈掣痛、脹痛或跳痛,痛勢劇烈,或伴眩暈。
- 兼症:煩躁易怒,失眠多夢,面紅目赤,口苦咽乾,耳鳴如潮,甚則惡心嘔吐。
- 舌脈:舌質紅,苔薄黃或少苔,脈弦或弦細數。
證候分型與治法
-
肝陽上亢證
- 主證:頭痛眩暈,心煩易怒,夜寐不安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治法:平肝潛陽,熄風止痛。
- 方藥:天麻鉤藤飲(《雜病證治新義》)加減,方中天麻、鉤藤平肝熄風,石決明潛陽鎮逆,梔子、黃芩清肝瀉火,牛膝引血下行。
-
肝火上炎證
- 主證:頭痛如劈,目赤口苦,脅痛耳鳴,便秘溲赤,脈弦滑數。
- 治法:清肝瀉火,涼血熄風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加減,以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瀉肝經實火,配合羚羊角、菊花增強清肝明目之效。
-
陰虛陽亢證
- 主證:頭痛隱隱,眩暈耳鳴,腰膝痠軟,舌紅少苔,脈細弦。
- 治法:滋陰柔肝,潛陽熄風。
- 方藥:羚羊角湯(《醫醇賸義》)合鎮肝熄風湯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,重用白芍、生地滋陰養血,龜板、牡蠣潛鎮浮陽。
相關現代疾病
此證常見於高血壓病、偏頭痛、緊張性頭痛等疾患,尤其與交感神經亢進、血管痙攣等病理變化相關。中醫辨證時需結合四診,區分肝火、陽亢或陰虛之輕重,靈活用藥。
古籍選錄
《醫醇賸義·諸痛》指出:「因於火者,肝陽上升,頭痛如劈,筋脈掣起,痛連目珠。」強調肝陽化火之劇痛特徵,治需清降並施。此外,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載有「陽升頭痛」案例,以滋水涵木、鎮攝浮陽為法,體現中醫「標本兼治」之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