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陽化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陽化火

肝陽化火為中醫病證名,屬肝陽上亢之重證,指肝陽亢盛至極,化熱生火,甚則引動內風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多與情志失調、陰虛陽亢,或久病耗傷肝腎之陰,導致肝陽無制,亢而化火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所傷:長期鬱怒憂思,肝氣鬱結,久鬱化火,或突然暴怒,引動肝陽,陽亢無制而化火。
  2. 陰虛陽亢:肝腎陰虛,陰不制陽,虛陽上浮,肝陽偏亢,日久熱極生火。
  3. 久病耗陰:慢性疾病損傷肝腎之陰,陰液虧虛,陽氣失於潛藏,肝陽上亢,進而化火。

臨床表現

肝陽化火之證較肝陽上亢更為劇烈,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頭面症狀:頭痛劇烈、眩暈耳鳴、面紅目赤。
  • 火熱之象:口苦咽乾、煩躁易怒、失眠多夢。
  • 風動之兆:肢體震顫、手足抽搐,甚則突然昏仆(如中風先兆)。
  • 其他兼症:脅肋灼痛、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,舌紅苔黃,脈弦數有力。

病機特點

肝陽化火的關鍵在於「陽亢生熱,熱極化火」,其病機演變可分為三階段:

  1. 肝陽上亢:陰虛陽亢,肝陽偏旺,表現為頭暈目眩、耳鳴。
  2. 陽亢化熱:陽氣亢盛,熱象明顯,出現面赤、口苦、煩躁。
  3. 熱極生火動風:火熱熾盛,灼傷津液,燔灼肝經,引動肝風,可見抽搐、震顫等動風之象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肝火上炎:純屬實火,無陰虛基礎,症狀以目赤腫痛、脅痛、吐血衄血為主,脈象弦數。
  • 肝陽上亢:本虛標實,陰虛陽亢,以眩暈耳鳴、頭重腳輕為特徵,脈弦細數。
  • 肝風內動:可由肝陽化火發展而來,但以眩暈、震顫、抽搐,甚則昏仆為主要表現。

肝陽化火證候兇猛,若未及時調治,易進一步發展為肝風內動或中風,故中醫治療常以「清肝瀉火、平肝潛陽」為主,並視兼證酌加熄風或滋陰之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