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虛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虛證

肝虛證為中醫常見證候之一,泛指肝之氣血陰陽不足所引發的一系列病理表現。肝主疏泄、藏血,又為「將軍之官」,與情志、筋脈、目竅等功能密切相關。肝虛則其生理功能失調,臨床症狀多端,可因肝血不足、肝陰虧虛或肝氣虛弱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肝虛證的形成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久病耗傷:慢性疾病或失血過多,導致肝血虧虛。
  2. 情志失調:長期憂思鬱怒,暗耗肝陰,或氣鬱化火傷陰。
  3. 腎水不足:肝腎同源,腎陰虧虛則肝失濡養。
  4. 脾胃虛弱:氣血生化不足,肝血來源匱乏。

臨床表現

肝虛證的症狀複雜,可根據不同虛損類型歸納如下:

1. 肝血虛證

  • 頭目失養:目眩昏花、視物模糊、夜盲,或目乾澀痛。
  • 筋脈失濡:肢體麻木、筋脈拘急、轉筋(抽筋),甚則角弓反張。
  • 血虛不榮:面色青白或萎黃,爪甲枯槁,唇舌淡白。
  • 月經失調:婦人經量減少、經期延後,甚則閉經。

2. 肝陰虛證

  • 虛熱內擾:午後潮熱、顴紅、五心煩熱,盜汗。
  • 目竅失潤:雙眼乾澀、視物昏矇,或目生翳障。
  • 脅肋隱痛:胸脅隱隱作痛,按之稍緩。
  • 情志不寧:虛煩不眠,多夢易驚,悒悒不樂。

3. 肝氣虛證

  • 疏泄無力:脅下虛滿、腹脹納呆,喜太息。
  • 情志低落:膽怯易驚,惕惕不安,如人將捕之。
  • 氣血失和:婦人月經不利,少腹連陰作痛,按之則減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脈經》:指出肝虛者苦脅下堅硬、寒熱往來、腹滿不欲食,並提及婦人月經不利與腰腹疼痛。
  • 《聖濟總錄》:描述肝虛者面青善怒,臍左動氣(肝之募穴期門附近有壓痛),常伴恐懼情緒。
  • 《本草經疏》:詳列肝虛十證,如胸脅痛屬肝血虛兼氣逆,偏頭痛因血虛肝熱,目暗眩暈則責之肝腎陰虧等。

辨證要點

肝虛證需細辨氣、血、陰虛之別:

  • 肝血虛:以眩暈、目疾、筋急及血虛徵象為主。
  • 肝陰虛:兼具陰虛內熱與目竅失養之候。
  • 肝氣虛:突出表現為疏泄無力與情志消沉。

此外,肝虛常與他臟同病,如「肝腎陰虛」「心肝血虛」等,需綜合脈舌與全身症狀辨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