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虛脅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虛脅痛
定義
肝虛脅痛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肝氣虛弱或肝陰血不足,導致筋脈失養而引發的脅肋疼痛。此證可分為「肝氣虛」與「肝陰虛」兩類,臨床表現與治法各有側重。
病因病機
- 肝氣虛:肝主疏泄,氣虛則疏泄無力,氣機鬱滯,脅肋部氣血運行不暢而痛。
- 肝陰血虛:肝藏血,陰血不足則筋脈失濡,脈絡拘急,脅肋失養而痛。如《金匱翼》所言:「陰虛則脈絀急,肝之脈貫膈布脅肋,陰虛血燥,則經脈失養而痛。」
臨床表現
- 肝氣虛證:脅痛綿綿不休,伴耳鳴目眩(《醫學入門》稱「耳目(目巟)瞶」),精神怯弱,易驚恐如人將捕之狀。
- 肝陰虛證:脅下筋脈拘急,不得深呼吸(「不得太息」),目視昏花,爪甲枯槁色青,勞累或飢餓時疼痛加劇(《金匱翼》:「遇勞即甚,或忍飢即發」)。嚴重者可見四肢厥冷、心腹疼痛、面色青暗(《醫鈔類編》所述)。
治法與方藥
-
肝氣虛
- 主方:五物湯加柴胡梢,或五積散去麻黃加青木香、青皮(《醫學入門》)。
- 補肝氣:可選黃芪、人參等益氣之品,佐柴胡、香附疏肝理氣。
-
肝陰血虛
- 主方:滑氏補肝散(《金匱翼》)、補肝湯(《醫鈔類編》)。
- 滋陰養血:常用當歸、白芍、生地黃、枸杞子等滋養肝陰;若兼血燥,加丹皮、梔子清熱涼血。
古籍論述
- 《醫學入門》強調肝血虛之脅痛「悠悠不止」,需養血柔肝。
- 《金匱翼》指出陰虛脅痛與筋脈失養相關,治宜潤燥緩急。
- 《醫鈔類編》補充肝氣不足者,可伴四肢厥冷,需溫養肝氣。
鑒別要點
肝虛脅痛需與「肝鬱脅痛」「瘀血脅痛」區分:
- 肝鬱者痛多脹滿,情緒波動加劇;
- 瘀血者痛如針刺,痛處固定;
- 肝虛者痛勢隱隱,伴氣血陰虧之象。
附:常用藥物配伍
- 養血柔肝: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熟地黃。
- 滋陰清熱:生地黃、麥冬、沙參。
- 理氣止痛:柴胡、香附、青皮。
此證以「虛則補之」為原則,臨床須辨明氣虛、陰虛之主次,結合脈證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