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虛熱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虛熱證

肝虛熱證為中醫證候名,指肝陰不足、虛熱內擾所表現的綜合病機與臨床特徵。此證多因久病耗傷、情志過極,或腎陰虧虛,水不涵木,導致肝體失養,陰虛生內熱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肝主藏血,體陰而用陽,若肝陰虧虛,則肝陽相對偏亢,虛熱內生。此熱非實火,乃陰不制陽之虛熱,其病位在肝,涉及筋脈、目竅及情志調節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

    • 午後潮熱:尤以寅卯時(清晨3-7時)為甚,因肝氣旺於此時,虛熱更顯。
    • 頭目不適:頭痛眩暈、耳鳴耳聾、目乾澀,或視物昏花。
    • 筋脈失養:肢體轉筋(抽筋)、攣急,或筋痿無力,活動受限。
    • 情志異常:易怒多驚,煩躁不安,夜寐不寧。
  2. 兼症

    • 胸脅滿悶,口乾咽燥。
    • 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(因陰虛腸道失潤)。
    • 顴紅盜汗,舌紅少津,脈弦細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宜 滋養肝陰、清泄虛熱,以標本兼顧。

  • 代表方劑
    • 柴胡飲子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疏肝清熱,養陰和營,適用於肝鬱化熱兼陰傷者。
    • 一貫煎(《續名醫類案》):滋陰疏肝,主治肝陰不足、脅痛咽乾。
    • 補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:養血柔筋,緩解筋脈拘急。
  • 常用藥:生地黃、白芍、當歸滋肝陰;柴胡、梔子疏肝清熱;龜板、牡蠣潛陽熄風。

與他證鑑別

  • 肝實熱證:熱象更劇,如面紅目赤、口苦、脈弦數有力,治宜瀉火(如龍膽瀉肝湯)。
  • 肝陽上亢:兼見頭重腳輕、腰膝酸軟,治宜平肝潛陽(如天麻鈎藤飲)。

肝虛熱證反映肝系陰陽失衡的病理狀態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析虛實,以調和肝體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