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虛雀目內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虛雀目內障

病名:肝虛雀目內障,又稱「肝虛雀目」,屬中醫眼科病證之一。其特徵為入暮後視物昏矇不清,至天明則視力復常,並伴隨眼目乾澀、羞明畏光、頻頻眨動等症狀。若久治不癒,可進一步導致黑睛(角膜)萎軟糜爛,甚則潰破形成「蟹睛」(角膜穿孔併虹膜脫出)。此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維生素A缺乏性眼病」,首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後天脾胃失調,運化無力,氣血生化不足,致使肝血虧虛,目失所養。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血充盈則目能視物;若肝血不足,夜間陽氣衰微,陰血更顯虧虛,故暮視不明。此外,小兒疳積、蟲積內擾,或長期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亦為常見誘因。

證候表現

  1. 主症:黃昏後視物模糊,甚則不見人物,晨起視力恢復。
  2. 兼症:雙眼乾澀刺痛,畏光難睜,頻繁眨眼;嚴重者可見黑睛表面失去光澤,如霧狀混濁,或局部潰爛。
  3. 全身症狀:或伴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、食欲不振、腹脹便溏等脾虛之象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健脾益氣,養肝明目:以補益脾胃為本,佐以養血柔肝。
    • 若屬脾虛氣弱為主,方選肥兒丸加減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黃連、使君子等),健脾消疳。
    • 若肝血不足明顯,可配合豬肝散(豬肝、蒼朮、夜明砂等),以動物肝臟補養肝血,佐以清肝明目之品。
  2. 殺蟲消積:若因蟲積所致,可加用使君子、檳榔等驅蟲藥。
  3. 外用療法:配合中藥熏眼或滴眼液(如黃連、菊花煎汁)以緩解局部症狀。

古籍參考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指出:「雀目者,暮無所見……此由肝虛血少。」強調肝血虧虛為核心病機。後世醫家如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提出「疳傷目」之說,認為小兒疳積化熱,上攻於目,亦為致病關鍵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高風雀目」(視網膜色素變性)區別,後者多屬先天稟賦不足,病程纏綿,視野縮窄,且無明顯脾胃虛弱或疳積之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