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虛雀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虛雀目
肝虛雀目,又稱「肝虛雀目內障」,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六。此病多因肝血不足或肝腎陰虛,導致目失所養,症見黃昏或光線昏暗時視物不清,如雀鳥入暮難視,故得名「雀目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血與肝陰為濡養雙目之根本。若肝血虧虛,或肝腎陰精耗損,則目絡失充,夜間陽氣衰微,陰血不能上承於目,遂致視物昏蒙。此病常見於小兒疳積、久病體虛,或肝腎陰虧之成人,與西醫學之「夜盲症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更強調內在臟腑失調之病機。
臨床表現
患者白晝視物如常,然天色昏暗時則視力驟降,甚者無法辨識物體輪廓,或伴隨眼乾澀、頭暈目眩、肢體麻木等肝血不足之象。若因疳積所致,小兒多兼見形體消瘦、腹脹納差等症。
辨證分型
- 肝血虛型:雀目兼見面色蒼白、爪甲不榮、舌淡脈細,治宜滋養肝血,方用補肝湯或四物湯加減。
- 肝腎陰虛型:除夜盲外,伴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、舌紅少苔,治宜滋補肝腎,方選杞菊地黃丸或石斛夜光丸。
- 脾虛肝鬱型:見於疳積患兒,兼腹瀉食少、性情焦躁,治宜健脾消疳、柔肝明目,方用肥兒丸合決明夜靈散。
古籍論述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雀目者,日落即不見物也……乃肝虛血少之故。」《目經大成》亦載:「肝受邪則目昏,至夜益甚。」均強調肝血與腎精對視覺之重要性。
此病若遷延不治,恐發展為「高風雀目內障」,即視野逐漸狹窄,終致失明,故早期調理肝腎為關鍵。歷代醫家重視食療輔助,如羊肝、枸杞、黑芝麻等具養肝明目之效,可配合藥療以增強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