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虛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虛汗
證名:肝虛汗為中醫證候名,指因肝臟氣血虧虛,疏泄失常而導致自汗出的一類病證。見於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,並在《雜病源流犀燭·諸汗源流》中有載:「由肝虛而汗,則必禁其疏泄,宜白芍湯。」
病因病機:
肝主疏泄,又主藏血,其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若肝血不足,或肝氣虛弱,則疏泄功能失調,氣機鬱滯,進而影響營衛之氣的運行。衛氣不固,腠理疏鬆,津液外泄,故見自汗。此外,肝陰不足,虛熱內擾,亦可迫津外泄而致汗出。
臨床表現:
患者除自汗外,常見頭暈目眩、兩脅隱痛、肢體麻木、爪甲不榮、面色無華、舌淡或紅少津、脈弦細或細弱等肝血虛或肝陰虛之象。若兼肝氣鬱滯,則可伴見情緒抑鬱、胸悶太息等症。
治法方藥:
治療以養肝斂汗為主,兼調氣機。
- 白芍湯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以白芍為君,養血柔肝、斂陰止汗;可配伍當歸、熟地黃等滋養肝血,或加酸棗仁、五味子以安神固表。
- 若肝陰虛甚,虛熱內生,可選用一貫煎加減,滋陰疏肝,佐以牡蠣、浮小麥等斂汗之品。
- 若兼肝氣鬱結,可佐以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鬱,但需避免過度辛散耗傷陰血。
相關理論延伸:
肝與汗液的關係,除肝虛致汗外,肝火亢盛或肝經濕熱亦可迫津外泄,形成實證之汗。然肝虛汗屬虛證,當與肝實之汗鑒別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陽加於陰謂之汗」,肝虛汗之機理,亦與陰陽失和、營衛不調密切相關,故調肝亦需顧及整體氣血平衡。
此證多見於久病體虛、失血過多或情志長期抑鬱者,臨床辨證時需結合四診,細察肝系症狀與全身表現,以擬定適切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