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虛寒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虛寒證
肝虛寒證為中醫病證名,指素體陽虛,肝之氣血不足,兼感寒邪,或肝陽虧虛,寒從內生,導致肝臟功能失調所呈現的虛寒證候。此證多因先天稟賦不足、久病體虛,或過勞傷肝,致使肝陽不振,寒凝肝脈而成。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又主藏血,濡養筋脈。若肝陽不足,肝氣虛弱,則疏泄無力,氣機鬱滯,進一步導致寒邪內生或外寒乘虛而入。肝經循行於脅肋,寒凝肝脈,經氣不利,故見脅肋脹滿、筋脈拘急;肝血不足,筋失所養,則見肢體痿弱、目視昏花。此外,肝與脾胃關係密切,肝虛寒可影響脾胃運化,出現腹滿、食欲不振等症。
臨床表現
- 脅肋症狀:兩脅脹滿或偏痛,筋脈拘急,不得太息。
- 脾胃失調:腹滿不欲食,腹脹,甚或大便溏薄。
- 情志異常:悒悒不樂,精神萎靡,此因肝氣虛而疏泄不及所致。
- 婦科症狀:婦人月經不利,經行腹痛,或經量少而色暗,此因肝血虛寒,衝任失養。
- 全身症狀:四肢不溫,畏寒喜暖,或發作性心腹冷痛;目視昏蒙(《三因方》稱「目巟巟」),乃肝血不能上榮於目。
治療原則
以溫補肝陽、養血散寒為主,佐以疏肝解鬱。
常用方劑
- 補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:主治肝血不足,筋脈失養,兼有寒象者,以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熟地養血,肉桂、細辛溫陽散寒。
- 補肝細辛散(《千金要方》):細辛、桂枝、吳茱萸等溫通肝經,佐以當歸、芍藥調血,適用於肝寒脅痛。
- 防風補煎:防風、白朮等健脾祛濕,兼以溫肝,適合肝虛寒兼脾濕者。
- 加減六君子湯: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健脾益氣,陳皮、半夏理氣化痰,加吳茱萸、生薑溫中,用於肝虛寒影響脾胃者。
證候辨析
肝虛寒證需與「肝氣鬱結」、「肝血虛」等鑑別:
- 肝氣鬱結:以情志抑鬱、胸脅脹痛為主,無明顯寒象;
- 肝血虛:以頭暈目眩、爪甲不榮為特徵,少見四肢不溫等寒症。
肝虛寒證屬本虛標實,既有肝陽不足之本,又見寒凝經絡之標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