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心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心痛
病證名,指心脘部疼痛牽連脅肋的證候,屬中醫「厥心痛」範疇。首見於《靈樞·厥病》,描述其特徵為「色蒼蒼如死狀,終日不得太息」,意指患者面色青灰、呼吸窒悶,因肝氣鬱滯,上逆犯心所致。《醫宗金鑑·雜病心法要訣》進一步區分,若心痛發於胸骨劍突下(歧骨陷處),且痛引脅肋,即為肝心痛;《張氏醫通·諸痛門》則強調此證多因「木火之鬱,病在血分」,與肝鬱化火、氣血瘀阻相關。
病因病機
肝心痛的病位雖在心脘,實與肝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不遂、鬱怒傷肝,則氣機鬱滯,血行不暢,形成「肝鬱氣滯」;久鬱化火,火擾心神,或氣滯血瘀,阻遏心脈,皆可發為心痛。其疼痛特點為脹痛或刺痛,常伴脅肋脹滿、噯氣太息、煩躁易怒等肝經症狀。
辨證論治
-
肝鬱氣滯證
- 主症:心脘脅肋脹痛,情緒波動加劇,噯氣頻作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弦。
- 治法:疏肝解鬱,理氣止痛。
- 方藥:柴胡疏肝散加減(柴胡、香附、枳殼、白芍、川芎等)。
-
肝鬱化火證
- 主症:心脅灼痛,口苦咽乾,急躁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治法:清肝瀉火,和血止痛。
- 方藥:金鈴子散合丹梔逍遙散(金鈴子、延胡索、丹皮、梔子等)。
-
氣滯血瘀證
- 主症:心區刺痛固定,入夜尤甚,面色晦暗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疏肝通絡。
- 方藥:血府逐瘀湯加減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柴胡等)。
相關概念
- 厥心痛:泛指臟腑氣機逆亂引發的心痛,肝心痛屬其一種,另包括腎心痛、胃心痛等。
- 真心痛:與肝心痛鑑別,真心痛為心脈痹阻之急重症,疼痛劇烈且伴冷汗肢厥,預後凶險。
肝心痛之治,重在調肝,兼顧氣血,臨證需辨明虛實寒熱,靈活施治。歷代醫家如葉天士亦提出「治肝即可安心」之說,強調肝心兩臟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