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肝邪
肝邪,病因學名詞。五臟病邪之一。《靈樞.五邪》:「邪在肝,則兩脅中痛,寒中,惡血在內,行善掣節,時腳腫。」《素問.氣交變大論》:「肝木受邪。民病兩脅下少腹痛,目赤痛眥瘍,耳無聞。」《難經.十難》:「心脈急甚者,肝邪於心也。」
肝邪的病理變化主要在肝,但由於肝與其他臟腑有著密切的聯繫,因此肝邪的病理變化還會波及到其他臟腑。肝邪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肝臟本身的病變,如肝區疼痛、肝功能異常等;二是肝邪對其他臟腑的影響,如心悸、失眠、頭痛、目赤腫痛、耳鳴等。
肝邪的治療以疏肝解郁、平肝熄風為主。常用方藥有柴胡疏肝散、逍遙散、四逆散等。
肝邪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注意飲食調理,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-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-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和治療肝臟疾病。
肝邪是一種常見的病理變化,如果不加以重視,可能會導致肝臟疾病的發生。因此,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肝邪,一旦出現肝臟不適的症狀,要及時到醫院就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