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邪
肝邪為中醫病因學名詞,屬五臟病邪之一,指外感或內傷因素導致肝臟功能失調所產生的病理表現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若肝氣鬱結、肝火上炎、肝血不足或肝風內動等,皆可形成肝邪。
經典論述
《靈樞·五邪》指出:「邪在肝,則兩脅中痛,寒中,惡血在內,行善掣節,時腳腫。」說明肝邪致病可表現為兩脅疼痛、中焦虛寒、瘀血內停,以及關節牽掣不利、下肢腫脹等症狀。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進一步提到:「肝木受邪。民病兩脅下少腹痛,目赤痛眥瘍,耳無所聞。」指出肝邪侵犯時,常見脅下及少腹疼痛,並伴隨目赤、眼角潰瘍、耳鳴或聽力減退等肝經循行部位的病變。《難經·十難》則從脈象角度論述:「心脈急甚者,肝邪於心也。」說明肝邪可影響心臟,表現為心脈急促,反映肝心兩臟的病理關聯。
肝邪的病因與病機
- 情志失調:
怒為肝之志,長期鬱怒或情緒壓抑易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進而化火、生風或釀痰,形成肝邪。 - 外感六淫:
風、寒、濕等外邪侵襲肝經,阻滯氣血運行。如風邪易引動肝風,寒邪凝滯肝脈,濕邪纏綿難解,皆可誘發肝邪為病。 - 飲食勞倦:
過食辛熱或肥甘厚味,助長肝火;或久視傷血、過勞耗氣,導致肝血虧虛,肝陽偏亢。
肝邪的臨床表現
肝邪致病範圍廣泛,因肝主筋、開竅於目、其經脈布脅肋,故症狀多與這些部位相關:
- 肝氣鬱結:脅肋脹痛、胸悶太息、情緒抑鬱或急躁易怒。
- 肝火上炎:頭痛眩暈、面紅目赤、口苦咽乾,甚則吐血衄血。
- 肝風內動:手足震顫、肢體麻木,或突然昏仆、抽搐。
- 肝血不足:視物模糊、爪甲不榮、月經量少或閉經。
- 寒滯肝脈:少腹冷痛、陰囊收縮,遇寒加重。
肝邪與他臟關係
肝為五臟之賊,易影響他臟:
- 肝邪犯脾:脘腹脹滿、泄瀉或便秘(見「肝脾不調」)。
- 肝邪及心:心煩失眠、心悸不寧(如《難經》所述肝邪傳心之脈象)。
- 肝火刑肺:咳嗽氣逆、痰中帶血(木火刑金)。
總結
肝邪涵蓋多種肝系病理變化,其病機可虛可實,臨床須辨明氣滯、火盛、陰虛、風動等不同證型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對肝邪的論述,不僅揭示肝病的多樣性,亦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