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癇
肝癇為中醫癇證之一,屬五臟癇範疇,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五,其後歷代醫家多有論述。此證因肝氣鬱結、風痰內擾,或情志不遂、怒不得宣所致,臨床以面青、驚搐、聲如犬吠或雞鳴等為特徵。
病因病機
肝癇之發,主要與肝臟功能失調相關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抑鬱,怒氣鬱結,則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化火生風;或肝陰不足,虛風內動,挾痰上擾清竅,發為癇證。《醫林繩墨》指出,肝癇多因「怒不得宣越」,致使肝氣橫逆,痰涎壅盛,上蒙心神而發病。
臨床表現
肝癇之證,典型症狀如下:
- 面色青紫:肝主青色,肝風內動則面色發青,唇色亦青。
- 肢體抽搐:肝主筋,風動則筋脈拘急,見手足攣掣反折,或搖頭不止。
- 聲如犬吠或雞鳴:《景嶽全書》描述其聲「如犬者曰肝癇」;《醫學入門》則謂「作雞鳴狀」。
- 神志異常:發作時或驚恐不安,或目瞪不瞬,痰涎壅盛,口多喊叫。
- 脅痛悶氣:肝氣鬱結,右脅作痛,中氣痞悶,此為《醫林繩墨》所載之兼證。
辨證論治
肝癇治療當以平肝熄風、化痰開竅為主,兼調氣血。
- 肝風內動:症見抽搐劇烈,面青目瞪,宜用羚角鉤藤湯以涼肝熄風。
- 痰熱擾神:痰涎壅盛,吼叫不止,可選黃連溫膽湯加減,清熱化痰。
- 肝鬱氣滯:右脅疼痛,胸悶不舒,可用柴胡疏肝散合滌痰湯,疏肝解鬱,化痰定癇。
- 陰虛風動:若肝陰不足,虛風內動,則以大定風珠滋陰熄風。
古籍參考
- 《備急千金要方》:「肝癇,其狀目青,反視,手足搖。」
- 《醫學入門》:「肝癇面青,搖頭喜驚,作雞鳴狀。」
- 《景嶽全書》:「面青唇青,兩眼上竄,聲如犬者曰肝癇。」
- 《醫林繩墨》:「因怒不得宣越,痰涎壅盛,口多喊叫。」
肝癇之證,須結合整體辨證,調理肝臟氣機,兼顧痰、風、火等病理因素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