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系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肝系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論勇》,原文記載:「肝系緩,其膽不滿而縱。」此處「肝系」指肝的繫帶,即肝與其他臟腑組織相連的結構,屬於解剖範疇的概念。肝系的功能與肝的生理活動密切相關,其鬆緊狀態可直接影響膽腑的功能表現。

肝系的生理功能

  1. 連屬肝膽
    肝系為肝與膽之間的連結結構,中醫認為「肝膽相表裡」,肝主疏泄,膽儲藏並排泄膽汁。若肝系鬆弛(「肝系緩」),可能導致膽氣不充、疏泄失常,出現膽怯、決斷力低下等表現。
  2. 調節氣機升降
    肝主疏泄,負責全身氣機的暢達。肝系作為肝的附屬結構,其緊緻程度可能影響肝氣調暢。若肝系失調,可能引發氣滯、鬱結等病理變化。
  3. 與經絡的聯繫
    肝經循行「絡膽」「屬肝」,肝系可視為經絡連屬的實體表現之一,其狀態間接影響肝經氣血運行。

肝系的病理表現

  • 肝系緩:見於《靈樞》所述,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體虛,導致肝系鬆弛無力,膽氣不固,症見膽怯易驚、猶豫不決。
  • 肝系拘急:若肝系過緊,可能限制肝氣疏泄,形成肝氣鬱結,表現為脅痛、煩躁等。

肝系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
中醫「肝系」雖無直接對應的現代解剖名詞,但可能涵蓋肝臟周圍的韌帶(如肝圓韌帶、冠狀韌帶)及神經血管的連繫結構。其功能概念更接近中醫整體觀下,肝與周邊組織的功能協調關係。

肝系作為中醫臟象理論中的細部結構,體現了古人對臟腑形態與功能結合的觀察,亦為臨床辨析肝膽病機提供另一種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