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丙辛化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丙辛化水
「丙辛化水」為中醫五運六氣學說中的重要術語,出自《素問·天元紀大論》,原文記載:「丙辛之歲,水運統之。」此理論以天干配五行,闡述不同年份的氣運變化規律,屬古代中醫「運氣學說」的核心內容之一。
五運六氣與天干化運
中醫運氣學說以十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結合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,推演自然氣候與人體健康的關聯。天干化五運的規則為:
- 甲己化土:甲年與己年屬土運
- 乙庚化金:乙年與庚年屬金運
- 丙辛化水:丙年與辛年屬水運
- 丁壬化木:丁年與壬年屬木運
- 戊癸化火:戊年與癸年屬火運
「丙辛化水」即指逢天干為丙或辛的年份,其大運(亦稱「中運」)屬水,主全年氣候與病機偏向水行特性。
水運之年特性
水運主寒、主藏,其氣沉潛而潤下。根據《素問》所述,水運太過或不及會影響氣候與人體:
- 水運太過(丙年):稱「流衍之紀」,氣候嚴寒,易現寒濕盛行,人體腎系功能易受影響,如腰膝痠冷、水腫等。
- 水運不及(辛年):稱「涸流之紀」,寒氣不足,反見燥熱,腎氣不固,可能出現津液代謝異常或虛火上炎之症。
與六氣的配合
五運需結合當年的司天之氣(地支對應的六氣)綜合分析。例如:
- 丙子、丙午年:水運太過,逢子午少陰君火司天,形成「水火相激」,易生寒熱錯雜之病。
- 辛巳、辛亥年:水運不及,逢巳亥厥陰風木司天,風木乘水虛而動,可見眩暈、筋脈不舒等風證。
臨床應用
古代醫家據此預測流行病趨勢與治療方向。如水運之年,寒病較多,用藥可側重溫陽化水;若水運不及而燥熱,則需滋陰潤燥。此理論亦影響「司天方」的制定,如《三因司天方》針對不同運氣組合提出相應方劑。
「丙辛化水」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雖屬古典理論,但對理解自然與疾病的動態關係具深遠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