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胃氣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胃氣痛
病證名,指因情志鬱結,肝氣橫逆犯胃所致的胃脘疼痛。此證首見於《柳選四家醫案·環溪草堂醫案》,屬中醫「胃脘痛」範疇,與肝胃不和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不遂,憂思惱怒,則肝氣鬱滯,疏泄失常,橫逆犯胃,導致胃氣壅滯,通降不利,發為胃脘疼痛。如《類證治裁·胃脘痛》所言:「因肝乘胃而脘痛者,氣沖脅脹。」此證多見於壓力過大、情緒波動頻繁之人,肝鬱氣滯為其核心病機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胃脘脹痛,痛連兩脅,噯氣頻作,或呃逆嘔酸,情志不舒時加重,伴胸悶煩躁,舌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。若肝鬱化火,可兼見口苦咽乾、嘈雜吞酸;若氣滯日久,血行不暢,則痛處固定,如針刺狀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疏肝和胃、理氣止痛為主,常用辛酸之品以制肝木,如《類證治裁》所載:「當辛酸制木,吳萸、白芍、青皮、木瓜、厚樸、延胡、金橘。」
- 基礎方劑:柴胡疏肝散(柴胡、香附、陳皮、白芍、川芎、甘草)加減,疏肝解鬱,和胃止痛。
- 肝鬱化熱:加左金丸(黃連、吳茱萸)清肝瀉火,降逆止嘔。
- 氣滯血瘀:合用丹參飲(丹參、檀香、砂仁)活血行氣。
- 中成藥:可選用舒肝和胃丸、氣滯胃痛顆粒等。
證候辨析
肝胃氣痛需與其他胃痛證型鑑別:
- 寒邪客胃:痛勢急劇,得溫則減,苔白脈緊。
- 飲食傷胃:脘腹脹滿,噯腐吞酸,舌苔厚膩。
- 脾胃虛寒:隱痛綿綿,喜溫喜按,手足不溫。
此證強調情志調攝,然治療仍以藥物疏導為主,結合辨證施治,使肝氣條達,胃氣自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