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痿
肝痿,又稱筋痿,為中醫痿證之一,首見於《醫宗必讀·痿》:「肝痿者,筋痿也。」其病機與肝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屬「五痿」中與肝相應之證候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肝主筋,藏血,司疏泄。肝痿之成,多因肝血不足、肝陰虧虛,或肝氣鬱滯,導致筋脈失養,弛緩無力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肝血虛耗:久病體虛、失血過多,或脾胃虛弱,生化不足,致使肝血虧虛,筋脈失於濡潤,發為痿弱。
- 肝陰不足:熱病傷陰,或情志過極化火,灼傷肝陰,陰虛內熱,筋脈燥澀而痿。
- 肝氣鬱結: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血行瘀阻,筋脈不得暢達,久則痿廢。
- 濕熱浸淫:濕熱之邪內蘊,流注肝經,阻遏氣血,筋骨弛縱,亦可致痿。
臨床表現
肝痿以筋脈弛緩、肢體痿弱不用為主要特徵,常見以下症狀:
- 肢體軟弱無力,尤以四肢為甚。
- 筋肉鬆弛,關節屈伸不利,或見攣急。
- 伴頭暈目眩、面色無華(肝血虛);或口乾咽燥、五心煩熱(肝陰虛);或胸脅脹悶、情緒抑鬱(肝氣鬱)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肝痿,以調肝養筋為大法,依證型不同而施治:
- 肝血虛:治宜補肝養血,方用補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或四物湯加味。
- 肝陰虛:治宜滋陰柔肝,方選一貫煎(《柳州醫話》)或虎潛丸(《丹溪心法》)。
- 肝氣鬱:治宜疏肝解鬱,佐以通絡,方用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合活絡效靈丹。
- 濕熱阻絡:治宜清利肝經濕熱,方選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加減。
與筋痿之關係
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肝主身之筋膜。」故肝痿與筋痿本質相通,均以筋脈失養為病機核心。然筋痿範疇較廣,可因肺熱葉焦、濕熱浸淫等所致;而肝痿專責於肝,強調肝臟功能失調對筋脈之影響。
古籍論述
- 《素問·痿論》:「肝氣熱,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,發為筋痿。」指出肝熱傷陰可致筋痿。
- 《醫宗必讀》直稱「肝痿即筋痿」,突顯肝與筋之生理病理聯繫。
肝痿之辨證,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,明察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