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為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為淚

在中醫理論中,「肝為淚」為五臟化液之一,意指淚液由肝之精氣所化生,並與肝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:「五臟化液……肝為淚」,揭示了肝與淚液之間的內在聯繫。

生理基礎

  1. 肝開竅於目:中醫認為,肝的經脈上連目系,其精氣通於雙目,故目為肝之外竅。肝血充足,則目得所養而視物清晰;若肝血虧虛或肝火上炎,則易出現目乾、視物昏花或流淚異常等症狀。
  2. 淚為肝液:淚液的生成與排泄依賴肝氣的疏泄功能。肝氣調和時,淚液分泌適量,可濡潤目睛;若肝失疏泄,如肝氣鬱結化火,可能導致目赤多淚;而肝血不足時,則可能淚少目澀。

病理關聯

  • 肝火上炎:肝經實火可迫使津液外溢,表現為目赤腫痛、迎風流淚,甚則淚熱黏稠。
  • 肝血虛弱:肝血不足則目失濡養,常見眼目乾澀、淚液分泌減少,或見久視疲勞後偶發流淚。
  • 肝腎陰虛:肝腎同源,陰虛內熱可致虛火擾目,出現時而眼乾、時而溢淚,伴見頭暈耳鳴等症。

理論延伸
「肝為淚」亦體現中醫整體觀,將體液代謝與臟腑功能相結合。淚液雖為局部表現,實反映肝的氣血盛衰與氣機調暢與否,臨床辨治眼疾常需調肝為本。此理論與「五臟化液」(心為汗、肺為涕、脾為涎、腎為唾)共同構築中醫體液生理的框架。

古籍佐證
除《素問》外,《靈樞·九針論》亦言:「肝主泣」,進一步強調肝與淚的歸屬關係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於《蘭室秘藏》中論及目疾,多從肝膽論治,提出「目者,肝之外候」,深化肝-目-淚三者的理論聯繫。

此說不僅指導眼症治療,亦為中醫「臟象相關」理論的具體例證,彰顯肝在體液代謝中的獨特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