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為剛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為剛臟
肝在中醫學中被歸類為「剛臟」,此概念源自《臨證指南醫案·鬱》。肝屬風木之臟,其性剛勁強健,生理特性主升發、主動,猶如自然界中樹木之生長,向上向外舒展,故中醫以「剛」形容其生理特質。
肝的生理特性
- 肝主疏泄,喜條達而惡抑鬱
肝的疏泄功能體現於調暢氣機、促進氣血運行,以及協調情志活動。若肝氣疏泄得宜,則人身氣血調和,情緒舒暢;反之,若肝氣鬱結,則易見胸脅脹滿、情緒抑鬱或急躁易怒等症。此即《素問》所言「木鬱達之」之理。 - 肝為風木之臟,其性剛強
五行中肝屬木,與春氣相應,具生發、升騰之性。肝氣旺盛時,能助人體陽氣升發,但若過亢則易化風、化火,表現為眩暈、頭痛、肢體震顫等「肝風內動」或「肝陽上亢」之證。此特性亦反映肝「體陰而用陽」的生理矛盾——肝藏血(陰),但其功能表現(陽)卻主動而剛強。 -
肝與他臟之關係
- 肝與脾:肝氣疏泄可助脾運化,若肝鬱乘脾,則見腹脹、泄瀉。
- 肝與腎:肝腎同源,肝血依賴腎精滋養,腎陰不足常致肝陽偏亢。
- 肝與膽:肝膽相表裡,肝之餘氣泄於膽而成膽汁,共司決斷。
肝為剛臟的病理表現
肝失柔和的剛性過顯時,易出現病理變化:
- 肝氣鬱結:因情志不遂致疏泄失常,氣機滯澀。
- 肝火上炎:氣鬱化火,上擾頭目,見目赤、口苦。
- 肝陽化風:陰不制陽,虛風內動,發為中風先兆。
此類病機皆與肝「剛臟」之特性密切相關,臨證需順應其性,或疏泄、或清降、或滋養,以調和剛柔。
總結
「肝為剛臟」一詞概括了肝的生理特性與病理傾向,強調其剛強主動、易動難靜的特質。理解此概念,有助於掌握肝系疾病的辨治規律,如疏肝解鬱、平肝熄風等治法,皆旨在恢復肝的生理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