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損

病名:肝損為五臟虛損之一,又稱「損肝」,屬中醫虛損病證範疇,主要指因情志失調(尤以怒氣為主)或久病耗傷,導致肝之氣血虧虛、筋脈失養,進而出現筋緩無力、肢體不收等症狀的病理狀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所傷: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怒傷肝」,暴怒或長期鬱怒易使肝氣橫逆,耗傷肝血,久則肝體受損,功能失調。
  2. 久病及勞倦:慢性疾病或過度勞累,暗耗肝陰肝血,致肝失濡養,筋脈弛縱。
  3. 肝腎同源不足:肝藏血,腎藏精,精血互化。若腎精虧虛,可累及肝血,使筋失所養,如《難經·十四難》所言:「四損損於筋,筋緩不能自收持。」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肢體筋脈弛緩無力,關節鬆懈,動作遲緩或失控,如手握物不固、步履不穩。
  • 兼症:脅肋隱痛、頭暈目眩、視物模糊(肝血不足)、易怒或情緒低落(肝失疏泄)。
  • 舌脈:舌質淡或偏紅,苔薄少;脈弦細或沉弱。

治療原則

  1. 緩肝補虛:依《難經正義》所載「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」,以甘味藥柔肝養血,如甘草、大棗、枸杞等。
  2. 滋養肝腎:肝損久病多及腎,宜補益肝腎精血,選用熟地黃、山茱萸、牛膝等,方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推薦之「八味丸」(即腎氣丸加減)或「牛膝丸」。
  3. 通絡強筋:佐以桑寄生、杜仲、續斷等壯筋骨,恢復筋脈功能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難經》明確將肝損歸於「五損」之一,強調其與筋脈功能的關聯。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進一步提出「損肝傷筋,筋緩不收」的病機特點,並列舉具體方劑,如牛膝丸(牛膝、萆薢、杜仲等)以補肝腎、強筋骨。

相關概念

  • 虛損:肝損屬廣義虛損病證的一部分,與其他臟腑虛損(如心損、脾損)相互影響。
  • 肝主筋:肝血充盈則筋脈柔韌有力,肝損時「肝不榮筋」,故見運動功能障礙。

備考:肝損與西醫學「慢性肝病」或「神經肌肉病變」部分症狀相似,但中醫著眼於整體調理肝之氣血陰陽,而非單純對症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