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死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死臟
肝死臟為中醫脈學名詞,指肝之真臟脈,屬臟氣敗絕之危候。此脈象多見於肝病末期,預示臟腑功能衰竭,病情凶險,預後極差。
脈象特徵
肝死臟之脈象特點如下:
- 浮取則弱:輕按脈位,脈搏微弱無力,顯示肝氣虛衰,升發無力。
- 沉取如索不來:重按時,脈緊如繩索,硬直無彈性,應手即散,不復回返。此象反映肝陰枯竭,脈道失養,氣血無法續行。
- 或曲如蛇行:脈來曲折逶迤,狀似蛇行,提示肝之疏泄功能喪失,氣機紊亂,脈氣不暢。
理論依據
此說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》:「肝死臟,浮之弱,按之如索不來,或曲如蛇行者,死。」張仲景以脈象斷臟氣存亡,肝死臟之脈即為肝氣絕之徵。中醫認為,肝主疏泄,藏血養筋,其脈當弦而柔和,若見真臟脈,則肝之生理功能徹底敗壞,陰陽離決。
病機分析
肝死臟的形成與以下病機相關:
- 肝氣衰竭:肝主升發,氣虛至極則脈浮弱無根。
- 肝陰耗竭:陰血枯涸,脈道失濡,故按之緊硬如索,毫無柔和之象。
- 肝風內動:蛇行脈為肝風妄動之兆,風性善行數變,擾動脈氣,致脈行扭曲。
臨床意義
肝死臟屬真臟脈之一,與「但弦無胃」之肝絕脈同理,皆為無胃氣之表現。《內經》強調「有胃則生,無胃則死」,此脈象揭示肝之根本敗絕,多伴見形脫、神散、目瞑等危症,為疾病終末階段之徵兆。
相關脈象鑑別
- 肝平脈:弦而柔和,如揭長竿末梢,為肝氣調和之象。
- 肝病脈:弦硬過度或沉弦細澀,提示肝鬱、肝火或肝陰不足,尚屬可治之範疇。
- 肝死臟脈:無彈性、無胃氣,脈形散亂,為氣血陰陽俱竭之候。
肝死臟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以脈測機」之診斷思想,透過脈象變化判斷臟腑生機,為辨識疾病預後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