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死
定義
「肝死」為中醫脈學名詞,指肝臟氣血衰竭、功能喪失時所呈現的死脈象,屬預後極差的危重徵兆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,原文記載:「死肝脈來,急益勁,如新張弓弦,曰肝死。」意指肝之真臟脈顯現,脈象緊硬強直,失去柔和之性,預示肝氣已絕。
脈象特徵
- 急益勁:脈來急促而堅硬,缺乏彈性,觸之如按刀刃。
- 如新張弓弦:脈管緊繃,狀似新拉緊的弓弦,毫無緩衝之態。此脈象反映肝陰枯竭、肝陽暴亢,風火內動,臟腑之氣無法斂藏。
中醫病機分析
肝為風木之臟,主疏泄、藏血,其正常脈象應「弦而柔和」。當肝之真臟脈現,代表:
- 肝陰耗竭:陰液虧虛,筋脈失濡,故脈體僵硬。
- 肝陽無制:陽氣浮越,化風上擾,致脈急勁不穩。
- 木氣敗絕:肝木生發之機消亡,無法協調氣血運行,脈失沖和之象。
臨床意義
「肝死」屬「真臟脈」之一,與《內經》所述「五臟死脈」相應,為疾病深重、臟氣將脫之候。此脈多見於肝風內動、肝腎陰竭之危證,如晚期中風、肝昏迷或癲癇持續狀態等。
古籍延伸
《醫宗必讀》進一步闡釋:「肝絕之脈,循刃責責」,形容脈象如循摸刀刃般銳利緊急;《脈經》亦指出:「肝死脈,浮之弱,按之如索不來,或曲如蛇行者死」,補充肝死脈可能兼見沉候斷續或扭曲異態。
與其他肝病脈象鑑別
- 肝實脈:弦長有力,但兼滑象,主氣滯、火鬱。
- 肝虛脈:弦細無力,主血虧、陰虛。
- 肝死脈:純弦無胃,毫無和緩之態,為無根之象。
中醫理論背景
「肝死」脈象體現「有胃則生,無胃則死」的脈學原則。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強調真臟脈「見則必死」,因其全然失去從容和緩的「胃氣」,預示臟腑功能敗壞,陰陽離決。此理論亦呼應五行學說中「木氣消亡」的病理極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