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水

肝水為中醫五臟水腫病之一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。其病機主要因水氣淩犯肝臟,導致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水濕內停而成。

臨床表現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「肝水者,其腹大,不能自轉側,脅下腹痛,時時津液微生,小便續通。」患者常見腹部脹大如鼓,難以翻身轉側,並伴有脅下及腹部疼痛。由於肝主疏泄,功能失調時,水液代謝異常,故雖有津液微生之象,但小便時通時澀,顯示氣化不暢。

病機分析
肝水之形成,與肝經氣血運行受阻密切相關。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若肝氣鬱結,則三焦水道不利,水濕內聚;肝脈布脅肋,水停肝絡,故見脅下腹痛。此外,肝病及脾,土不制水,進一步加重腹脹與水腫。

與其他水腫的鑒別
肝水屬五臟水腫之一,與心水、肺水、脾水、腎水相區別。其特點在於病位偏重肝經,症狀以腹大、脅痛為主,與腎水之「腹大、臍腫、腰痛」或脾水之「腹大、四肢苦重」有所不同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肝水,首重疏肝理氣、通利水道,兼以健脾化濕。常用方劑如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減,以調暢肝氣、利水消腫。若兼血瘀,可佐活血化瘀之品,如丹參、澤蘭等。

古籍論述
除《金匱要略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亦提及「肝水」與「水癥」相關,強調肝氣失調致水停積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,認為肝水與「臌脹」(如單腹脹)有相似病機,均屬肝脾同病,水濕內停之證。

肝水一證,體現中醫「臟腑相關」理論,其辨治需結合氣血水濕之互動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