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實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實證

肝實證為中醫證候名,指肝臟邪氣壅盛所表現的一系列實性病證,多因情志失調、氣鬱化火,或外邪侵襲、肝經蘊熱所致。其病機主要涉及肝氣鬱滯、肝火上炎、肝血瘀阻等,臨床特徵以亢奮、壅滯為主要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所傷:長期鬱怒不解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形成肝火熾盛。
  2. 外邪內犯:熱邪或風熱之邪侵襲肝經,鬱而化火,灼傷津血。
  3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燥熱之物,助熱生火,上擾肝竅。
  4. 氣血瘀滯:肝氣鬱久,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加重肝經實證。

臨床表現

肝實證的症狀多與肝經循行部位及肝的生理功能失調相關,常見如下:

  • 情志異常:易怒煩躁,抑鬱不舒,或突然暴怒,甚則氣逆嘔血。
  • 頭面五官症狀:頭目脹痛、眩暈,目赤腫痛,眼角生翳或息肉,耳鳴如潮。
  • 胸脅不適:兩脅脹滿疼痛,或牽引少腹,按之堅硬。
  • 消化異常:噯氣頻作,口苦咽乾,甚則嘔逆、飧泄(完穀不化)。
  • 血熱妄行:鼻衄、齒衄,或吐血,舌紅絳、苔黃燥。
  • 筋脈失和:肢體抽搐,甚則角弓反張(如熱極生風之象)。

證型分類

肝實證可進一步細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
  1. 肝氣鬱結:以脅肋脹痛、情志抑鬱、噯氣太息為主,脈弦。
  2. 肝火上炎:面紅目赤、口苦咽乾、急躁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3. 肝血瘀阻:脅痛如刺、痛處固定,或見癥瘕積聚,舌紫暗有瘀斑。
  4. 肝熱生風:高熱煩躁、手足抽搐,甚則神昏譫語,見於熱病極期。

治療方藥

中醫治療肝實證以疏肝瀉火、清熱涼血、活血化瘀為原則,常用方劑包括:

  • 肝火熾盛:選用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,清瀉肝膽實火。
  • 血熱妄行:以犀角地黃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涼血解毒。
  • 肝風內動:予羚羊角鉤藤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平肝息風。
  • 氣鬱血瘀:可用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合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疏肝理氣、活血化瘀。

相關條目

肝實證與肝實熱肝火肝陽上亢等證有相似之處,但側重不同:

  • 肝實熱:強調熱象明顯,如高熱、煩渴。
  • 肝火:專指火邪上炎,症狀偏於頭面五官。
  • 肝陽上亢:多兼陰虛,表現為上盛下虛(如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)。

肝實證的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脈象,以區分氣、火、血瘀等不同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