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實熱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實熱證
肝實熱證為中醫病證名,指肝經邪熱熾盛所導致的證候。此證多因情志鬱結、肝氣化火,或外感熱邪內傳肝經,致使肝之陽氣亢盛,熱邪壅滯,表現為一系列實熱症狀。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不遂,鬱怒傷肝,則氣機不暢,久鬱化火;或外感熱邪內蘊,循經上擾,灼傷肝絡,形成肝經實熱。熱邪熾盛,耗傷陰液,進一步導致肝陽上亢,氣血逆亂,表現為頭目、脅肋等部位的熱象與疼痛。
臨床表現
肝實熱證的主要症狀包括:
- 脅肋脹痛:肝經布脅肋,熱邪壅滯則氣機不暢,故見兩脅疼痛、心下堅滿,甚則痛引少腹。
- 情志異常:肝氣鬱而化火,患者易怒煩躁,情緒波動大,呈現「忿忿如怒狀」。
- 頭目症狀:肝開竅於目,熱邪上攻則目赤腫痛、眼眥生息肉,或見目眩、頭痛。
- 陽氣亢盛:熱盛則陽氣不斂,可伴隨身熱、頸項強直、筋脈拘急,甚則肢體屈伸不利。
- 其他見症:口苦咽乾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等實熱之象。
治療原則
治療以瀉肝清熱、疏泄鬱火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- 龍膽瀉肝湯:清瀉肝膽實火,適用於脅痛目赤、口苦尿黃者。
- 瀉青丸:專治肝火鬱結,兼有頭痛煩躁、大便祕結者。
- 當歸龍薈丸:針對肝火熾盛,伴隨譫語驚狂、躁擾不寧之重症。
證候辨析
肝實熱證需與肝火上炎證、肝陽上亢證鑑別:
- 肝火上炎:以頭面熱象為主,如面紅目赤、耳鳴暴聾,病勢較急。
- 肝陽上亢:多兼陰虛,見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,屬本虛標實。
肝實熱證則以肝經循行部位的實熱壅滯為特徵,病機偏於邪盛而正未虛。
此證反映了肝經氣火亢盛的病理狀態,臨床需結合脈證,辨明熱邪輕重,對證施治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