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腎陰虛經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腎陰虛經漏
病證名,屬經漏證型之一。其病因多與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早婚、多產、房室不節等因素相關,導致精血過度耗損,肝腎陰液虧虛。陰虛則內熱自生,虛熱擾動衝任二脈,迫血妄行,使精血失於固攝,遂發為經漏。
臨床表現:
- 經血非時而下,量時多時少,淋瀝難止,血色多呈鮮紅或深紅。
- 伴頭暈耳鳴,腰膝酸軟無力,此為肝腎精血不足,髓海失養,筋骨失濡所致。
- 虛熱內擾,可見潮熱顴紅、五心煩熱(手足心熱及心胸煩熱),或夜間盜汗,口咽乾燥,舌質偏紅、少苔,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病機分析:
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同源。若陰液虧耗,水不涵木,則肝陽偏亢,虛火內熾,灼傷衝任,血海不寧,故經血妄行。腰為腎之府,腎陰不足則腰膝失養;髓海空虛則頭暈耳鳴;陰虛陽亢,虛熱上浮,故見顴紅潮熱。
治法:
以「滋補肝腎,清熱固衝」為主,重在填補真陰,清降虛火,佐以收斂固攝。
常用方藥:
- 清海丸(《傅青主女科》):
以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滋補肝腎;丹皮、地骨皮清虛熱;白芍、牡蠣斂陰固衝。全方標本兼顧,適用於陰虛火旺明顯者。 - 兩地湯加減(《傅青主女科》):
生地、玄參滋陰涼血;麥冬、阿膠養陰潤燥;佐海螵蛸、煆牡蠣固衝止血。若兼心煩失眠,可加酸棗仁、柏子仁養心安神。
隨證加減:
- 若陰虛甚者,加龜板、鱉甲以增強滋陰潛陽之效。
- 血熱偏重,出血量多者,酌加旱蓮草、女貞子(二至丸)涼血止血。
- 兼氣陰兩虛,神疲氣短者,可配太子參、五味子益氣養陰。
此證屬本虛標實,治療需以滋陰為本,輔以清熱固澀,使陰復火降,衝任得固,則經漏自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