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腎虛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腎虛腫
肝腎虛腫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肝腎虧損而引發的水腫病症。肝主疏泄,腎主水液代謝,二者功能失調則水濕停聚,泛溢肌膚,形成水腫。此證可分為「肝腎真陽不足」與「肝腎真陰不足」兩類,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各異,治法亦有所不同。
病因病機
- 肝腎真陽不足:
多因久病體虛、房勞過度,或寒邪傷陽,導致肝腎陽氣虧虛。陽虛則氣化無力,水液代謝失常,停聚成腫。 - 肝腎真陰不足:
常因熱病傷陰、長期熬夜,或情志化火,耗損肝腎陰精。陰虛則津液不足,虛火內擾,氣化失司,水濕內停。
臨床表現
- 肝腎真陽不足:
- 主症:腹冷、足冷、小便不利,或小腹腫脹、腰痛,漸至全身浮腫。
- 兼症:面色黑黃,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象弦遲。
- 肝腎真陰不足:
- 主症:小便短少不利,形體消瘦,午後潮熱,口乾咽燥。
- 兼症: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治法與方藥
- 肝腎真陽不足:
- 治則:溫補肝腎,化氣行水。
- 方藥:
- 金匱腎氣丸:溫腎助陽,適用於腎陽不足兼水濕停聚者。
- 河車丸:補益精血,溫養下元,適用於陰陽兩虛之證。
- 肝腎真陰不足:
- 治則:滋養肝腎,清熱利水。
- 方藥:
- 人參固本丸:益氣養陰,適用於氣陰兩虛兼水腫者。
- 家秘肝腎丸:滋補肝腎,調和陰陽,適用於陰虛內熱兼水濕者。
相關證候辨析
肝腎虛腫與一般水腫不同,其病位深及肝腎,多屬本虛標實之證。臨床上需與「脾虛水腫」、「肺氣不宣水腫」等鑑別。此外,肝腎虛腫亦與「身腫」相關,可參考水腫條目進一步辨證。
此證反映了肝腎功能失調對水液代謝的影響,治療上需注重標本兼治,或溫陽化氣,或滋陰利水,以恢復肝腎的正常生理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