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腎虛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腎虛脹

病證名,指因肝腎虧損,氣化功能失調,導致小便不利而引發的小腹脹滿。此證多由肝腎精氣不足,氣化無權,水液代謝失常所致。
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腎主水液代謝,肝腎虧虛則氣機不暢,水液停滯,故見小腹脹滿。肝腎精血不足,筋骨失養,則腰軟作痛,痛引季脅(側腹部)。腎陽虛衰,膀胱氣化不利,故小便常澀,小腹脹冷;若真陰虧虛,陰不制陽,則見脈數、內熱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腰軟作痛:肝腎不足,筋骨失養,疼痛常牽連季脅。
  • 小便不利:腎氣虛弱,膀胱氣化失常,小便澀滯不暢。
  • 小腹脹冷:腎陽不足,下焦虛寒,小腹脹滿且覺冷感。
  • 氣怯消瘦:肝腎精血虧虛,形體失充,故見氣短乏力、形體消瘦。
  • 真陰虛證:若陰虛內熱,可見口乾咽燥、潮熱盜汗、脈細數等。

治療方藥

  1. 腰軟常痛:肝腎精血虧虛為主,治宜補益肝腎、填精養血,可用 大造丸龜鹿二仙膠 化裁為丸,以滋補肝腎、強筋壯骨。
  2. 小便澀滯、小腹脹冷:腎陽不足,氣化無權,宜溫補腎陽、化氣行水,選用 金匱腎氣丸(即腎氣丸),以助陽化氣,利水消脹。
  3. 真陰虛損、內熱脈數:肝腎陰虛,虛火內擾,治宜滋陰降火,可用 家秘肝腎丸(出自《癥因脈治》),養陰清熱,調補肝腎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腹脹:泛指腹部脹滿,病因多端,需辨虛實寒熱。
  • 內傷腹脹:多因臟腑功能失調所致,與外感腹脹有別。

肝腎虛脹屬內傷雜病,其治當以調補肝腎為本,兼顧氣化水液,臨證需詳辨陰陽虛實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