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腎虧損痛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腎虧損痛經
肝腎虧損痛經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,屬痛經證型之一,首見於《中醫婦科學講義》。此證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早婚多產、房勞過度,損及肝腎,導致精血虧虛,衝任失養,胞脈空虛,經行之後氣血更虛,故而引發經後小腹綿綿作痛,按之則舒。
病因病機
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同源,精血互生。若肝腎虧損,則精血不足,衝任二脈失於濡養,經血運行乏力,故見經量少而色淡;腰為腎之府,腎虛則腰膝酸軟;肝腎不足,髓海空虛,清竅失養,故頭暈耳鳴。此證特點為「虛性痛經」,疼痛多發於經後,呈隱痛、空痛感,與實證痛經之經前脹痛、刺痛有別。
臨床表現
主症:經後小腹綿綿作痛,喜溫喜按,月經量少色淡質稀。
兼症:腰膝酸軟無力,頭暈耳鳴,或伴健忘失眠,舌淡苔薄,脈沉細弱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滋補肝腎、養血調經,以填精補血為本,佐以調氣止痛。
- 調肝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:
組成:山藥、阿膠、當歸、白芍、山茱萸、巴戟天、甘草。
方義:山茱萸、巴戟天補益肝腎;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;阿膠滋陰補血;山藥健脾益腎;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側重補肝腎之陰,兼調衝任。 - 六味地黃湯加減:
基礎方: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牡丹皮。
加味:人參補元氣,麥門冬養陰生津,黃芪益氣升陽。適用於兼氣陰兩虛者,症見神疲乏力、氣短懶言。
辨證要點
此證需與「氣滯血瘀痛經」「寒濕凝滯痛經」等實證鑑別。肝腎虧損者,痛在經後,按之痛減,經血色淡;實證則痛在經前,拒按,經血紫暗有塊。臨床須結合舌脈,細審虛實。
補充說明
若兼見五心煩熱、顴紅盜汗,可酌加知母、黃柏滋陰降火(如知柏地黃丸);若腎陽不足,畏寒肢冷,可加杜仲、菟絲子溫補腎陽。此證調治需緩圖其功,非短期可見效,宜長期調養肝腎,輔以食療如黑芝麻、枸杞等滋補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