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傷

病證名,指肝臟因外傷或情志因素所致之損傷。此證多因外力撞擊致瘀血內停,或暴怒引發肝氣上逆,氣血鬱滯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跌撲瘀血
    外力墜墮、挫傷,導致肝經脈絡受損,惡血留滯於脅下,阻礙氣血運行。《脈經》言:「凡有所墜墮,惡血留內……積於左脅下則傷肝。」左脅為肝之分野,瘀血積聚此處,直接損及肝體。
  2. 情志大怒
    怒為肝志,暴怒則肝氣驟然上衝,氣機逆亂,血隨氣湧,甚則肝絡破裂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大怒氣逆傷肝」,肝藏血功能受損,可致「少血目暗」,即因肝血虧虛而目失所養。

臨床表現

肝傷之證候可分為形體與神志兩方面:

  • 形體症狀
    • 脫肉:肝主筋,肝傷則筋失濡養,肌肉消瘦。
    • 脅下痛:瘀血停積左脅,按之痛甚,或見局部青紫。
    • 手足青紫:氣滯血瘀,四肢末梢氣血不達,故見青暗之色。
    • 目疾:肝開竅於目,傷後可見「瞳人痛」(眼球深部疼痛)、「目瞑」(畏光閉目),甚則視物昏矇。
  • 神志症狀
    • 臥時口張:肝氣耗傷,魂不守舍,寐時口唇開張,為肝魂不固之象。
    • 煩躁易怒:肝氣鬱滯化火,情緒不寧。

相關病證辨析

  • 筋極:肝傷日久,筋脈失養,可發展為肢體拘急、屈伸不利之「筋極」。
  • 七傷:肝傷屬「七傷」之一,與房勞、憂思等並列,為虛勞病之重要成因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脈經》強調肝傷與外傷、情志之關聯,並描述其典型證候。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補充肝傷後血虛目暗之變證,突顯肝藏血功能受損之影響。

肝傷之治療,需分虛實:瘀血實證當活血疏肝,氣逆者需降氣平肝;若久病及虛,則宜養血柔肝。此證涉及肝之體用,臨床須細辨其標本緩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