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疝

肝疝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疝證之一,首見於《外科理例》卷三。其病機多因濕熱之邪鬱結肝經,下注陰囊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發為紅腫疼痛之證。肝主筋,其經脈循行繞陰器,故肝經濕熱蘊結時,易見陰囊病變。

臨床表現
肝疝主要症狀為陰囊紅腫、質地堅硬,伴有明顯疼痛,或見局部濕癢滲液。嚴重者或兼見全身寒熱往來,此因濕熱鬱而化火,正邪相爭所致。部分患者可能從尿道口流出白色濁液,此為濕濁下注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鬱肝:情志不暢、飲食辛辣肥甘,致肝氣鬱結,久而化熱,濕熱互結,循經下擾陰囊。
  2. 外感濕毒:居處潮濕,或外陰不潔,濕毒侵襲肝經,與內熱相搏,發為疝腫。
  3. 氣血壅滯:濕熱阻絡,氣血運行不暢,瘀滯成腫,甚則硬結疼痛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肝瀉火、利濕化濁為主,佐以活血止痛

  • 主方龍膽瀉肝湯加減。方中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;澤瀉、車前子、木通利濕導濁;當歸、生地養血柔肝,防苦寒傷陰;柴胡疏肝解鬱,引藥歸經。
  • 加減法
    • 若腫痛甚者,加延胡索、川楝子行氣止痛;
    • 濕癢明顯者,加苦參、白鮮皮燥濕止癢;
    • 瘀血硬結者,加桃仁、紅花活血散結;
    • 兼寒熱者,加金銀花、連翹清熱解毒。

其他療法
外治可配合中藥熏洗,如用黃柏、蒼朮、蛇床子煎湯外敷,以清熱燥濕、消腫止癢。針灸可取肝經太衝、曲泉等穴,疏泄肝經濕熱。

肝疝之證,需辨明濕熱輕重及是否兼夾瘀滯,靈活用藥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