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熱自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熱自汗
定義與病機
肝熱自汗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肝經鬱熱、疏泄失常,導致津液外泄而出現的自汗證候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不遂、肝氣鬱結,久則化熱,形成肝經鬱熱。熱邪內擾,迫津外泄,故見自汗;肝熱上炎,則伴隨口苦;肝藏魂,熱擾魂不安,故多眠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無明顯誘因的自發性出汗,尤其於情緒波動時加重。
- 兼症:口苦咽乾、心煩易怒、頭目脹痛、多眠但眠淺易醒,或見兩脅脹悶。
- 舌脈:舌質偏紅,苔薄黃或黃膩,脈弦數或弦滑。
病因與病機分析
- 情志因素:長期抑鬱或惱怒,肝氣不舒,鬱久化火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,助濕生熱,濕熱蘊結肝經。
- 外感熱邪:熱邪內傳少陽,與肝經鬱熱相合,加重內熱。
肝熱自汗的核心病機在於「肝鬱化熱,迫津外泄」,與單純氣虛或陽虛所致自汗不同,後者多伴乏力畏寒,而肝熱自汗以熱象為標誌。
治法與方藥
- 治則:清肝泄熱、疏鬱解鬱為主,佐以斂汗。
- 代表方劑:
- 逍遙散加減:基礎方中柴胡疏肝解鬱,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,茯苓、白朮健脾,薄荷散鬱熱;若熱象明顯,加丹皮、梔子(即丹梔逍遙散)以清肝瀉火;汗多者可酌加浮小麥、牡蠣斂汗。
- 龍膽瀉肝湯:若肝膽濕熱熾盛,見汗出黏膩、小便黃赤,可選此方清瀉肝膽實火。
鑑別診斷
- 陽明經熱汗出:多伴高熱、大汗、煩渴,屬外感熱病範疇。
- 氣虛自汗:汗出畏風、動則加重,舌淡脈弱,宜補氣固表。
- 陰虛盜汗:睡中汗出,醒則汗止,兼見潮熱顴紅。
文獻依據
《證治匯補·汗病章》明確提及:「肝熱自汗,口苦,多眠。」指出肝經鬱熱與自汗的關聯。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云「肝主疏泄」,肝失調達則氣機紊亂,進一步解釋肝熱致汗的機轉。
補充說明
肝熱自汗雖以「熱」為標,但臨床須辨虛實。實熱者宜清瀉,若兼肝陰不足(如舌紅少苔),則需配合滋陰藥(如生地、枸杞)。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、更年期綜合徵等,但中醫治療仍以辨證論治為核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