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熱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熱證
肝熱證為中醫證候之一,指肝經鬱熱所表現的一系列症狀。其病因多與情志不遂、肝氣鬱結化熱,或外感熱邪內傳肝經有關。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抑鬱,恚怒不發,肝氣不得宣暢,久則鬱而化熱,形成肝熱證。此證於婦女尤為常見,因女子以肝為先天,情緒易波動,肝氣易鬱滯。《醫碥·發熱》提及:「恚怒不發,止自摧抑,則肝氣不宣,鬱而成熱。」此外,外感熱邪內傳,或飲食辛燥,亦可引動肝熱。
臨床表現
肝熱證的主要症狀包括:
- 胸脅脹痛:肝經循行於脅肋,鬱熱內阻,經氣不暢,故見脹痛不適。
- 口苦:肝熱上炎,膽汁隨之上逆,故《素問·痿論》云:「肝氣熱,則膽洩口苦。」
- 面青、爪枯:肝主藏血,其華在爪,熱鬱傷血,則面色青蒼,爪甲枯槁。
- 手足冷:肝鬱氣滯,陽氣不達四末,故見手足不溫,然非真寒,實為熱鬱於內。
- 太息不樂:肝氣鬱結,情志不舒,故常嘆息,情緒低落。
- 脈象沉弦:沉主氣鬱,弦為肝脈,鬱熱內伏,故脈沉而弦。
- 或見飧泄:肝熱乘脾,影響運化,可出現大便溏泄不調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肝熱證,當以清熱解鬱、疏肝理氣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- 逍遙散:本方疏肝健脾,兼清鬱熱,適用於肝鬱化熱兼脾虛者。若熱象較重,可加丹皮、梔子,即為丹梔逍遙散,以增強清熱涼血之效。
- 龍膽瀉肝湯:若肝熱熾盛,伴見頭痛目赤、耳鳴耳聾等實火症狀,可選此方瀉肝膽實火。
- 一貫煎:適用於肝鬱化熱兼陰虛者,養陰疏肝並行。
相關證候辨析
肝熱證與肝火證、肝實熱證、肝虛熱證相關,但各有側重:
- 肝火證:熱象更盛,表現為急躁易怒、面紅目赤、舌紅苔黃等,治法以瀉火為主。
- 肝實熱證:屬肝經邪熱熾盛,除熱象外,或見脅痛劇烈、便秘尿赤等。
- 肝虛熱證:多因肝陰不足,虛熱內生,症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,治宜滋陰清熱。
肝熱證的辨證關鍵在於把握肝氣鬱滯與化熱的病理特點,臨床需結合具體症狀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