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熱痿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熱痿軟
病證名,屬中醫痿證範疇,因肝經熱邪熾盛,耗傷陰血,導致筋膜失養而見肢體痿弱無力、筋攣拘急之證。肝主筋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若情志過極(如惱怒憂思),或外感熱邪內傳,皆可致肝氣怫鬱,鬱久化火,形成「木燥火生」之病理狀態。火熱灼傷肝陰,陰血虧虛則筋膜失濡,輕則筋急乾枯,重則筋縮攣急,發為痿軟。
臨床表現:
- 主症:肢體痿弱無力,尤以四肢為甚,伴筋膜乾燥緊縮,甚則筋攣拘急。
- 兼症:口苦咽乾,兩脅脹痛或刺痛(肝經循行部位),煩躁易怒,面紅目赤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,脈弦數或細數。
- 特徵:此證痿軟與肝經熱象並見,不同於單純氣虛或濕熱所致之痿證。
病因病機:
- 情志內傷:惱怒憂鬱,肝失疏泄,氣鬱化火,火灼肝陰。
- 熱邪內傳:外感六淫之邪(如暑熱、溫毒)內陷肝經,耗傷陰液。
- 陰血虧虛:肝火久熾,下劫腎陰,肝腎精血俱損,筋骨失養。
治法與方藥:
- 核心治則:清泄肝熱、滋養陰血、舒筋活絡。
- 代表方劑:
- 清肝順氣飲:適用於肝火熾盛兼氣滯者,以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,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鬱,佐當歸、白芍養血柔筋。
- 家秘肝腎丸:針對肝腎陰虛火旺,以熟地、山茱萸滋補肝腎,丹皮、澤瀉清泄相火。
- 補肝丸(《醫宗金鑒》):側重養血濡筋,重用生地、川芎、酸棗仁補肝體。
- 舒筋活絡丹:適用於筋攣明顯者,以木瓜、伸筋草通絡,配合赤芍、丹皮涼血活血。
相關鑑別:
- 與「筋痿」關係:肝熱痿軟屬筋痿之一型,《內經》言「肝氣熱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……發為筋痿」,二者病機相通,但筋痿範疇更廣(含虛損、濕熱等因)。
- 與「濕熱痿」區別:濕熱痿多見下肢重著腫脹、苔黃膩,肝熱痿則以筋急乾枯、脅痛口苦為特徵。
古籍佐證:
- 《癥因脈治》直言:「肝熱痿軟之症……筋膜乾急,筋縮而攣」,強調肝火灼陰為病本。
- 《張氏醫通》亦載:「肝痿者,筋痿也,由肝熱內耗其血,大補陰丸加減主之。」
此證預後與陰血耗傷程度相關,早期清熱養陰多可緩解,若遷延日久,肝腎精血枯涸,則療效漸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