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熱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熱篇

肝熱為中醫病證名,指肝臟受邪熱侵擾所引發的一系列病理表現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若因情志失調、外感熱邪,或飲食辛燥,致使肝氣鬱而化火,熱邪內蘊,則易形成肝熱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肝熱多由以下因素所致:

  1. 情志內傷:長期鬱怒不解,肝氣鬱滯,久而化火,形成肝火熾盛。
  2. 外感熱邪:六淫之熱邪直中肝經,或他臟之熱傳及肝臟。
  3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溫燥之物,助熱生火,蘊結於肝。
  4. 陰虛火旺:肝陰不足,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,擾動肝經。

臨床表現

肝熱的症狀多見於《素問·刺熱篇》所載:「肝熱病者,小便先黃,腹痛,多臥,身熱,熱爭則狂言及驚,脅滿痛,手足躁,不得安臥。」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熱象明顯:身熱、面赤、口苦咽乾、小便黃赤。
  2. 肝經循行部位不適:脅肋脹滿疼痛,或見頭痛目赤,耳鳴如潮。
  3. 神志異常:熱擾心神則煩躁易怒,甚則狂言譫語、驚悸不安。
  4. 肢體躁動:手足躁擾,坐臥不寧,夜寐難安。

證型辨析

肝熱可進一步細分為不同證型,常見者包括:

  1. 肝火上炎:以頭痛眩暈、目赤腫痛、急躁易怒為主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2. 肝經濕熱:兼見陰部潮濕瘙癢、帶下黃稠,或睾丸腫痛,舌苔黃膩。
  3. 肝鬱化火:情志抑鬱後症狀加重,胸脅脹悶,噯氣頻作,脈弦而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肝熱以清泄肝火、疏解鬱熱為主,常用方劑包括:

  1. 龍膽瀉肝湯:主治肝經濕熱,清肝瀉火兼利濕。
  2. 當歸龍薈丸:適用於肝火熾盛,便秘尿赤者。
  3. 丹梔逍遙散:宜於肝鬱化火,兼有血虛者,疏肝解鬱兼清熱。

針灸療法可取肝經穴位,如太衝行間以瀉肝火,配合陽陵泉疏泄肝膽之熱。

肝熱之證,須辨明虛實,實火宜清瀉,虛火當滋陰,臨證需審因論治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