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熱惡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熱惡阻
病證名,屬惡阻證型之一。此證多因孕婦素體肝陽偏亢,或情志不遂,鬱怒傷肝,致使肝失疏泄條達。妊娠後,陰血下聚以養胎元,肝血因而虧虛,陰虛則陽亢,肝火上炎,橫逆犯胃,形成「木橫侮土」之勢,肝熱內擾胃腑,胃失和降,遂發為惡阻。
臨床表現:
- 嘔吐酸苦水,或食入即吐
- 頭暈目眩,口苦咽乾
- 心煩易怒,胸脅脹滿
- 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
病機分析:
肝為剛臟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若肝鬱化火,火性上炎,灼傷胃津,則胃氣上逆而嘔吐;肝火上擾清竅,故見眩暈口苦;肝氣橫逆,克犯脾胃,則胸脅脹滿。此證本質為「肝胃不和」,以肝熱為主因,胃氣上逆為標。
治法:
宜清肝和胃,降逆止嘔。
方藥:
可用加味溫膽湯加減,組成如下:
- 陳皮:理氣健脾,和胃降逆
- 半夏:燥濕化痰,降逆止嘔
- 茯苓:健脾滲濕,寧心安神
- 甘草:調和諸藥,緩急和中
- 枳實:破氣消積,化痰除痞
- 竹茹:清熱化痰,除煩止嘔
- 黃芩、黃連:清泄肝胃之火
- 麥冬:養陰生津,潤燥止渴
- 蘆根:清熱生津,和胃止嘔
- 生薑、大棗:調和營衛,健脾和中
加減運用:
若肝火熾盛,可加梔子、龍膽草以清瀉肝火;若陰虛明顯,加白芍、石斛以滋陰柔肝;若嘔吐劇烈,可酌加代赭石鎮逆止嘔。
古籍參考: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妊娠嘔逆,由肝膽之氣上逆,犯胃而吐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亦云:「肝氣上逆,胃氣不降,則為嘔吐。」均強調肝熱犯胃為惡阻之重要病機。
此證需與脾胃虛弱型惡阻、痰濕中阻型惡阻鑑別,後二者分別以健脾和胃、化痰除濕為主,而肝熱惡阻則側重清泄肝火,調和肝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