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氣鬱結不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氣鬱結不孕
肝氣鬱結不孕為中醫婦科常見之不孕症型,首見於陸成一《女界須知》。此證多因女子情志失調,長期憂思惱怒,導致肝氣鬱滯,疏泄功能失常,進而影響氣血運行與衝任二脈之調和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鬱結不通,則氣機不暢,血行受阻,衝任失調,胞宮難以攝精成孕,故致不孕。
病因病機
肝為剛臟,主藏血而司疏泄,與女子月經、孕育密切相關。情志不遂,如長期壓力、抑鬱或憤怒,易使肝氣鬱結,氣滯則血瘀,導致衝任二脈氣血失和。肝經循行過胸脅、乳房,故肝鬱者常見經前乳房脹痛、胸脅滿悶;肝鬱克脾,脾失健運,則氣血生化不足,月經量少而延期。此外,肝鬱久則化火,或耗傷陰血,進一步損及腎精,使胞宮失養,加重不孕之機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情志抑鬱、煩躁易怒,或悶悶不樂,月經週期延後、經量偏少、色暗或有血塊,經前乳房脹痛明顯,甚則觸之痛甚,胸脅脹滿,小腹脹痛,舌質偏暗或見瘀斑,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或弦細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疏肝解鬱,養血調經」為原則,重在調暢氣機,使肝氣條達,衝任相資。經典方劑選用《傅青主女科》之開鬱種玉湯,組成包括白芍、香附、當歸、白朮、丹皮、茯苓、花粉等。方中白芍、當歸養血柔肝;香附疏肝解鬱;白朮、茯苓健脾益氣以資化源;丹皮清肝鬱之熱;花粉生津潤燥。若兼血瘀,可加丹參、益母草活血調經;肝鬱化火者,酌加梔子、黃芩清泄肝火;若腎精不足,則佐以菟絲子、枸杞子補益肝腎。
延伸辨證
肝氣鬱結不孕可與其他證型兼夾,如:
- 肝鬱脾虛:伴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,治宜疏肝健脾,方用逍遙散加減。
- 肝鬱腎虛:兼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,需疏肝補腎,選定經湯合柴胡疏肝散。
- 氣滯血瘀:經行腹痛拒按、血塊多,宜理氣活血,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此證強調情志調攝,然治療核心仍在於中藥調理氣血、平衡陰陽,以恢復衝任功能,助胞宮攝精成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