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氣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氣虛
肝氣虛,又稱「肝氣不足」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方盛衰論》。此證屬肝之氣機虛弱,功能失調,多因長期情志不遂、過度勞累,或久病耗傷肝氣所致。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若情志長期壓抑,或思慮過度,易致肝氣耗損;此外,久病體虛、氣血生化不足,亦可使肝失濡養,氣機推動無力,形成肝氣虛證。
臨床表現
肝氣虛者常見精神萎靡、意志消沉、胸脅滿悶、時常嘆息,或見四肢乏力、動作遲緩。肝開竅於目,氣虛則目視不明,或眼乾澀;肝主筋,氣虛則筋失所養,可現肢體麻木、屈伸不利。此外,肝氣虛亦可能影響脾胃運化,出現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等兼證。
辨證要點
- 氣虛共性:如神疲乏力、少氣懶言、舌淡脈弱等。
- 肝系特徵:胸脅隱痛、情緒低落、目澀視昏,或筋脈弛緩無力。
- 兼證辨析:若兼見血虛,可伴面色蒼白、爪甲不榮;若兼陽虛,則畏寒肢冷、脈沉遲。
治療原則
以「補益肝氣」為主,輔以調暢氣機。常用方劑如補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,以黃芪、人參補氣,配伍柴胡、香附疏肝理氣;若兼血虛,可加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;若氣虛及陽,可佐以肉桂、巴戟天溫助肝陽。
相關概念區別
- 肝氣鬱結:屬實證,以情志抑鬱、胸脅脹痛、脈弦為特點,治宜疏肝解鬱。
- 肝陽虛:為肝氣虛之甚,兼見畏寒、肢冷等陽虛表現,需溫補肝陽。
肝氣虛雖不如肝火、肝陽上亢等證常見,然其反映肝之生理功能衰退,臨床不可輕忽,須細察病機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