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氣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氣盛

肝氣盛,又稱肝氣實,為中醫證候名,指肝經邪氣壅盛所表現的一系列實性病證。其成因多與情志失調、氣機鬱滯,或外邪侵襲肝經有關,導致肝之疏泄功能失常,氣血運行受阻,進一步化火生風,形成實熱或氣逆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所傷:長期鬱怒不解,肝氣不得疏泄,鬱而化火,形成肝氣亢盛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溫燥之物,助長肝火,使肝氣壅滯。
  3. 外邪內犯:風熱或濕熱之邪侵襲肝經,與內在氣滯相搏,加重肝氣亢逆。

臨床表現

肝氣盛的主要證候特點為氣有餘而生火,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情志異常:易怒煩躁,甚則暴怒不止,夢中多怒(《靈樞·淫邪發夢》載:「肝氣盛,則夢怒」)。
  • 頭面五官症狀:頭暈目眩、目赤腫痛、耳鳴耳聾、面紅頰腫。
  • 脅肋不適:兩脅脹滿疼痛,痛引少腹。
  • 氣機上逆:噯氣頻作,嘔吐酸苦,或見氣逆頭眩。

病機演變

肝氣盛若未及時調理,可能進一步發展為:

  1. 肝火上炎:氣鬱化火,火性上沖,表現為頭痛劇烈、口苦咽乾、急躁易怒。
  2. 肝陽上亢:肝火耗傷陰液,陰不制陽,出現眩暈耳鳴、面紅目赤、失眠多夢。
  3. 肝風內動:火極生風,可見肢體震顫、抽搐,甚則中風昏仆。

相關典籍論述

  • 《聖濟總錄·卷四十一》指出:「肝氣盛則血有餘,故目赤,兩脅下痛引少腹,善怒,甚則氣逆頭眩,耳憒頰腫。」強調肝氣盛與血熱、氣逆的關聯。
  • 《類經·夢寐》註解《靈樞》時提到:「肝在志為怒,故氣盛則夢怒。」說明肝氣盛與情志活動的密切關係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肝氣鬱結:以氣滯為主,見胸悶脅痛、情緒抑鬱,但無明顯火熱之象。
  • 肝血虛:屬虛證,表現為眩暈眼花、肢麻震顫,與肝氣盛的實證迥異。

肝氣盛的治療原則以疏肝瀉火、理氣降逆為主,常用方劑如柴胡疏肝散龍膽瀉肝湯等,依據兼證加減化裁。此證候的調理需注重情志舒暢,避免氣機鬱滯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