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氣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氣熱
肝氣熱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主要涉及筋痿之病機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不遂或外邪內擾,導致肝氣鬱結,久則化熱,形成肝氣熱之證。此熱邪不僅耗傷肝陰,亦損及肝血,使肝所主之筋膜失於濡養,進而引發筋脈拘急、攣縮,終致筋痿。
病機與表現
《素問·痿論》言:「肝氣熱,則膽洩口苦,筋膜幹,筋膜幹則筋急而攣,發為筋痿。」此段明確指出肝氣熱之病理變化。肝與膽相表裏,肝熱上蒸,膽汁外溢,故見口苦;肝陰虧虛,筋膜失潤,則乾燥而拘急,表現為肢體屈伸不利、筋脈攣急,甚則痿軟不用。王冰註解進一步闡明:「肝主筋膜,故熱則筋膜乾而攣急,發為筋痿也。」強調肝熱傷陰、筋膜失養之關鍵病機。
證候特點
肝氣熱之證,臨床常見以下表現:
- 筋脈拘急:四肢筋脈攣縮,屈伸困難,或見肌肉僵硬。
- 陰血虧耗:伴頭暈目眩、面色無華、爪甲不榮等肝血不足之象。
- 熱象顯著:口苦咽乾、心煩易怒、舌紅少津、脈弦數等肝熱徵兆。
治療原則
治宜清泄肝熱、滋養肝陰,標本兼顧。常用方劑如 一貫煎 合 瀉青丸,前者養陰柔肝,後者清肝瀉火;若陰虛甚者,可加 龜板、 鱉甲 以滋陰潛陽;筋急明顯者,佐以 白芍、 甘草 緩急止痛。針灸可取 太衝、 行間 瀉肝熱,配 三陰交、 肝俞 滋陰養血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肝氣熱需與 肝陽上亢、 肝火上炎 等證區分:
- 肝陽上亢:以眩暈頭脹、面紅耳赤為主,多因陰不制陽,虛陽上擾。
- 肝火上炎:實熱明顯,如目赤腫痛、急躁易怒,但未必兼見筋痿之象。
肝氣熱則專注於熱傷陰血、筋膜失養之病理,其證虛實夾雜,治療需清熱與養陰並重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肝主筋」理論之深層內涵,亦體現臟腑氣血失調對形體功能的影響。臨床辨證時,需細察熱邪與陰傷之輕重,靈活調整治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