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氣逆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肝氣逆證

肝氣逆證為中醫證候名,指因肝氣上逆或橫逆所導致的一系列病理表現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若情志不遂、鬱怒傷肝,或外邪侵擾,致使肝氣失於調達,則易出現氣機逆亂之證。歷代醫家對此證多有論述,並根據其不同病機與臨床表現提出相應治法。

病因病機

肝氣逆證多因情志所傷,尤以怒鬱為主要誘因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怒則氣上」,過度憤怒易使肝氣升發太過,上沖頭目,或橫逆犯胃乘脾,導致氣機升降失常。此外,肝鬱日久化火,或陰虛陽亢,亦可加重肝氣上逆之勢。

臨床表現

肝氣逆證的表現因氣逆方向不同而有所差異:

  1. 肝氣上逆

    • 《聖濟總錄》指出:「肝氣逆則面青多怒。」患者常見頭暈目眩、面紅耳赤、易怒煩躁,甚則頭痛嘔血。
    • 若肝氣上沖心肺,可致胸悶氣促、心悸不寧,或突發脅痛、喘息不止。
  2. 肝氣橫逆

    • 橫逆犯胃則見脘腹脹滿、噯氣吞酸、嘔吐呃逆,甚則胃痛連脅。
    • 乘脾則表現為腹脹腹痛、腸鳴泄瀉、食欲不振等脾失健運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歷代醫家針對肝氣逆證的不同表現,提出以下治療原則與用藥:

  1. 肝氣上逆沖心

    • 若屬熱厥心痛,宜洩肝降逆,方用金鈴子散(金鈴子、延胡索)合左金丸(吳茱萸、黃連)。
    • 兼寒者去黃連,加川椒、桂枝以溫散寒邪;寒熱錯雜者仍用黃連,並酌加白芍以柔肝緩急。
  2. 肝氣上逆沖肺

    • 猝得脅痛、暴喘氣逆者,宜抑肝降氣,藥用吳茱萸汁炒桑白皮、蘇梗、杏仁、橘紅等宣降肺氣。
  3. 肝氣橫逆乘脾

    • 脘腹脹痛者,治宜培土洩木,方選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加吳茱萸、白芍、木香,以健脾和胃,疏肝解鬱。
  4. 肝氣犯胃

    • 若見胃痛嘔酸,可用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合左金丸,或加白豆蔻、金鈴子以和胃降逆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類證治裁》提到:「脅痛吐血者,肝氣逆也,化肝煎主之。」又云:「怒鬱傷肝氣逆,解肝煎可解其鬱。」
  • 《西溪書屋夜話錄》強調肝氣逆證需辨寒熱,靈活加減用藥,如熱證用黃連,寒證用椒、桂,體現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。

肝氣逆證的治療重在調暢氣機,或疏肝解鬱,或降逆平沖,臨證需詳辨病位與兼夾證候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