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氣犯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氣犯脾
病證名,又稱「肝木乘脾土」,為中醫臨床常見之病理機制。此證因肝主疏泄之功能失常,導致肝氣過盛,疏泄太過,橫逆侵犯脾胃,進而影響脾胃之運化功能。
病因病機
肝屬木,脾屬土,五行之中,木本克土。若情志不遂,鬱怒傷肝,或肝氣鬱結日久化火,皆可致肝氣橫逆,乘犯脾土。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則影響脾胃升降之職,使脾失健運,胃失和降,形成「肝氣犯脾」之證。
臨床表現
此證特點為肝氣鬱滯與脾胃失和之症狀並見:
-
肝氣橫逆之證:
- 頭暈目眩
- 急躁易怒,情緒不穩
- 胸脅脹滿或疼痛
- 口苦咽乾
-
脾失健運之證:
- 脘腹脹滿,食慾不振(納呆)
- 噯氣頻作,甚則吞酸
- 大便溏薄或泄瀉
- 腸鳴矢氣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「疏肝健脾」為主,重在調暢肝氣,佐以健脾和胃。
- 主方:可選用逍遙散(疏肝解鬱、健脾和營)或柴胡疏肝散(疏肝理氣、和胃止痛)。
- 加減:
- 若肝鬱化火,可加梔子、黃芩以清肝瀉火。
- 若脾虛明顯,可加白朮、茯苓以健脾滲濕。
- 若兼有胃氣上逆,可加半夏、陳皮以降逆和胃。
相關機轉探討
中醫認為,肝與脾胃關係密切,肝主疏泄,調暢全身氣機,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主運化水穀。若肝氣鬱滯,疏泄失常,則易克伐脾土,導致「土虛木乘」或「木旺乘土」之病理變化。此外,肝鬱日久可化火,進一步耗傷脾陰,或肝氣橫逆,影響胃之和降,形成「肝胃不和」之兼證。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功能性消化不良、腸易激綜合症、慢性胃炎等疾病,中醫辨證治療時,需注重調理肝脾,以恢復氣機之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