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氣不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氣不和
肝氣不和為中醫病證名,指肝之疏泄功能失常,導致氣機升降失調的病理狀態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其氣機表現為升發與疏泄的動態平衡。若此平衡遭破壞,則可表現為肝氣升發太過或疏泄不及,進而影響全身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因素:
中醫認為「肝主情志」,長期抑鬱、憤怒或壓力過大,易使肝失條達,氣機鬱滯;若情緒暴怒,則可能引發肝氣亢逆,升發太過。 - 外邪侵襲:
風、寒、濕等外邪干擾肝經,或飲食不節(如過食辛辣燥熱之物),亦可擾動肝氣,導致疏泄失常。 - 體質虛弱:
肝血不足或肝陰虧虛,可使肝體失養,疏泄無力,形成氣機鬱結;若陰不制陽,則可能化火,使肝氣上衝。
臨床表現
肝氣不和的症狀因氣機失調方向不同而異:
-
肝氣升發太過:
- 肝乘脾:肝氣橫逆犯脾,導致脘腹脹滿、噯氣吞酸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泄等脾失健運之症。
- 肝乘肺:肝火上炎犯肺,可見咳嗽氣逆、胸脅脹痛,甚則咯血。
- 肝陽上亢:頭暈目眩、面紅耳赤、急躁易怒,或伴失眠多夢。
-
肝氣疏泄不及:
- 肝氣鬱結:胸脅脹悶、情緒低落、善太息,女性可見月經不調、乳房脹痛。
- 氣滯血瘀:久鬱不解,氣滯導致血行不暢,出現脅下刺痛、舌質紫暗,或形成癥瘕積聚。
相關證型與發展
肝氣不和若未及時調理,可能進一步演變為:
- 肝鬱化火:氣鬱日久化熱,出現口苦咽乾、目赤、煩躁等火熱之象。
- 肝風內動:肝陽亢極生風,引發眩暈、肢體震顫,甚則中風。
- 肝脾不調:長期肝氣犯脾,形成脾虛與肝鬱並見的複雜證候。
中醫治療原則
治療肝氣不和,首重調暢氣機,根據證型差異選用疏肝解鬱、平肝降逆或清肝瀉火等法,常用方劑如柴胡疏肝散(疏肝解鬱)、龍膽瀉肝湯(清肝瀉火)、天麻鉤藤飲(平肝潛陽)等。針灸可取太衝、期門等肝經穴位以調理氣血。
肝氣不和的病理變化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其影響不僅限於肝臟本身,更涉及脾胃、肺、心神等多系統功能,故臨床需細辨其兼夾證候,方能精準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