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氣不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肝氣不和

肝氣不和是指肝氣疏泄升發太過或不及,導致一系列病理變化的病證。肝氣升發太過則導致肝乘肺,肝乘脾;肝氣疏泄不及則出現肝氣鬱結等。

肝氣不和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情志不遂:肝主疏泄,調暢情志。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升發太過,則可導致肝乘肺、肝乘脾等病變。
  2. 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生痰助濕,阻遏肝氣升發,可導致肝氣不和。
  3. 外邪侵襲:外邪侵入身體,正氣不足,可導致肝氣升發太過或不及。
  4. 素體虛弱:身體陽氣不足,或肝氣虛弱,均可導致肝氣不和。

肝氣不和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情志不遂:肝主疏泄,調暢情志。肝氣不和,情志不遂,可表現為易怒、急躁、易激動、情緒不穩等。
  2. 胸脅脹痛:肝氣不和,肝氣上逆,可導致胸脅脹痛。
  3. 頭痛目眩:肝氣不和,肝氣上逆,可導致頭痛目眩。
  4. 失眠多夢:肝主藏血,肝氣不和,可導致血液運行失常,出現失眠多夢。
  5. 食慾不振:肝主疏泄,調暢飲食。肝氣不和,肝氣升發太過,可導致食慾不振。
  6. 月經不調:肝主藏血,主疏泄。肝氣不和,可導致月經不調。
  7. 其他:肝氣不和,還可導致口苦、咽乾、耳鳴、耳聾、肩背痛、四肢麻木等。

肝氣不和的治療以疏肝理氣為主。可使用柴胡疏肝散、逍遙散等中藥進行治療。情志不遂者,可配合使用疏肝解鬱的中藥治療。飲食不節者,可配合使用健脾和胃的中藥治療。外邪侵襲者,可配合清熱解毒的中藥治療。素體虛弱者,可配合補益肝腎的中藥治療。

肝氣不和的預防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良好的情緒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2. 飲食清淡,不攝取辛辣刺激、油膩厚味的食物。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4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5. 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。

肝氣不和是一種常見的病證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