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肝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肝平
定義與脈象特徵
肝平為中醫脈學名詞,指肝臟功能調和、氣血充盈的正常生理狀態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記載:「平肝脈來,軟弱招招,如揭長竿末梢,曰肝平。」此處描述肝平之脈象柔和舒緩,猶如手持長竿末梢時輕微顫動之態,反映肝氣條達、血脈流暢之象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肝的生理功能
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掌管情志、消化與氣血運行;又主藏血,具有貯藏與調節血液之功能。肝平之脈象即體現肝臟「體陰而用陽」的特性——肝血充足(體陰),則脈象柔和;肝氣疏泄有度(用陽),故脈勢從容不迫。 - 脈象與臟腑關係
肝脈屬弦脈範疇,正常弦脈應「和緩而有力」,過弦則主肝鬱、肝火,過弱則為肝血不足。肝平之「軟弱招招」正是弦而帶柔、剛柔相濟之象,符合《內經》「春脈微弦曰平」之說,對應春季生發之氣。
古籍延伸論述
- 《脈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肝脈來濯濯如按琴瑟弦,肝病;脈來急益勁,如新張弓弦,曰肝死。」對比之下,肝平脈象不疾不徐,無過亢或不足,為健康之徵。
-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肝脈需「弦長和緩」,與脾脈(緩)相協調,方為「土木相安」之象,體現中醫五行生剋中「肝木克脾土」的平衡關係。
臨床意義
肝平不僅是脈診指標,亦反映整體生理狀態。肝氣平和者,多見精神愉悅、筋脈柔韌、目睛明亮;反之,若脈弦緊或細弱,則提示肝鬱、肝陽上亢或肝血虛等病理變化。此概念為中醫辨證「肝系疾病」的重要參照。
現代中醫應用
當代脈學研究將「肝平」脈象歸類為生理性弦脈,其特徵可透過脈診儀量化為「頻率穩定、振幅均勻」的波形,與西醫「自主神經平衡」狀態部分吻合,體現傳統理論與現代科學的結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